分享

春分节气说健康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18 发布于贵州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春分”意思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据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喇殃悼拘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立弃均而寒暑平。”农历书:“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时节,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北部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天气回暖的经常会有冷空气的侵入,特别是在江南和沿长江一带,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从而出现春季连阴雨,使得气温明显降低,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倒春寒”。

春分习俗,中国民间有妇孺争放风筝的风俗;民谚也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的说法;还有“春分到,蛋儿俏”的民间说法,每到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试验;春分到,送出春牛图,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俗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这些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这一天农家都要吃汤圆,把二三十个不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风筝,古时称为“鹞”、“鸢”,“鹞”和“鸢”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为燕子风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初春的季节,人体处于“蛰伏”的状态,免疫力明显下降,加之初春天气寒冷、干燥、气温变化起伏大,因此春季是流感、各种呼吸道疾病等多发的季节。那么,春分节气在健康方面有什么注意事项,我们从饮食、起居、衣着等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饮食方面!

春分节气,饮食重点是均衡、清淡富含营养。养生重点是在于保护体内阳气,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能够温补人体是阳气的食物,让体内的阳气更加充实,这样才能增加抵抗力,用来抵抗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日常生活中,葱、蒜和韭菜可以说是养阳的蔬菜首选,除此之外,例如蓼、蒿等野菜也是补阳的蔬菜,《本草纲目》:“以葱、蒜、韭菜、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的主张;春季饮食要多吃甜少吃酸,要少吃点酸味的食物,多吃一些甜味的食物,如山药、木耳、百合、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认为,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也是人体气血的重要来源,脾胃好,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春季的时候,正是肝气的季节,这时候的肝功能会偏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来看,肝是属木,脾是属土,土木会相克,如果肝气旺盛会伤害到脾,进而影响到脾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因此,在春季饮食上,要少吃酸味的食物,防止肝气过于偏旺,损害脾功能。

很多可口的养生粥都是春季饮食首选,如山药百合粥、枸杞红枣粥、薏米赤小豆粥、五谷杂粮粥、绿豆红豆百合粥芝麻梗米粥等。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而客气为寒水当令,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忌大热大寒并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

从传统习俗上来讲,“咬春”应多吃应季蔬菜,如香椿、菠菜、韭菜、荠菜等,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并应适当多喝水,春季气候干燥易缺水,多喝水可以有效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利于体内废弃物的排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每天饮水1500ml~2000ml,提倡多喝白开

起居方面!

春分时节,气候十分适合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负离子浓度,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由于春分这天正好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故春分养生定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而春分时节气温回升比较快,但时常出现“倒春寒”,因此身体容易出现阴阳失衡、免疫失调。

早睡早起以养肝。《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防止旧病复发。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春分节气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和激素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且春分节气平分昼夜、寒暑,因此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衣着方面!

春季保暖很重要,适当穿暖些,可减少疾病,有利于逐步适应和过渡。自古就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是指农历二月、八月,气候冷热变化多端,故有乱穿衣现象。虽然春分天气已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而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而且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天气忽冷忽热,有时候会一下子热起来,很容易给人造成夏天来了的错觉。很多人过早地穿上了夏天的服装,其实这样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容易让身体受风形成疾病。俗语说得好:“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春分日夜温差较大,会有寒流侵袭,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出现关节酸痛,而风湿病者也在此时易复发加重。此时要注意“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此时尤不可大意,不可长时间洗凉水,以免病情复发。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虽然春天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至少需要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如果过早脱掉冬装换春装,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立春后最短也要再“捂”10~15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