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二重证据法”下的历史地名考释

 小猫臭臭 2023-03-18 发布于美国

“二重证据法”下的历史地名考释

2021年04月28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8日第2156期 作者:郭帅

  “二重证据法”强调出土材料与传世材料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在历史地名考释中,“二重证据法”是最基本方法。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对传世文献解读不精以及对考古成果关注不足,导致一些地名考释未能充分运用“二重证据法”。笔者以春秋时期的地名考释为例,加以辨正。

  郑国郔地位置辨正

  春秋时期,郔地有两处:一处属楚,在今河南省项城市南;另一处属郑,在郑国北部,但具体位于何处,诸家意见不一,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图组亦未标注。《左传》宣公三年:“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杨伯峻注:“郔音延。朱梁补刊《石经》、宋本、金泽文库本俱作'延’。沈钦韩《补注》、洪亮吉《诂》、严可均《石经校文》均谓延即延津,亦即隐元年《传》之廪延,即今河南省滑县。延津作'延’,则此亦当作'延’。江永《考实》则云:'十二年“楚子北师次于郔”,杜注:“郑北地。”与此同一地也,近邲,在郑州。’以地理考之,江说较合理,今从之作'郔’。”

  杜预注“郔”为郑北地,沈钦韩等认为“郔”即“廪延”,在今河南省滑县。黄鸣认为“郔地当与邲地相隔不远。今定其于郑州市中原区西北”。郑州市中原区位于市区西部,荥阳市东。邲之战发生在敖山与鄗山附近,位于荥阳市东北的北邙乡和广武镇一带,与郑州市中原区相邻。以上观点无论是认为郔是廪延,还是据邲地推测的大致位置,都将郔地定在郑州市北。细审《左传》并结合考古资料,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不准确。

  邲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楚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楚庄王亲率大军围郑,郑伯袒肉牵羊以降,郑楚媾和。楚国北伐的真实目的是要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故楚军乘胜北上,欲饮马黄河,耀武中原。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子北师次于郔。……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于王曰:……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据此可知,当行至郔地时,楚王听闻救援郑国的晋军已渡过黄河,此时楚军并无胜算把握,故楚王和令尹都不愿与晋军交战,准备归楚,后经伍参力谏,继续北上,驻扎在管地。管地即今郑州市管城区,区内有商都遗址及东周古城遗址。

  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郑国国都位于今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管城区在郑韩故城遗址北约九十里处。笔者认为,郑国郔地当位于今郑州市南、管城区与新郑市的郑韩故城遗址之间。《春秋列国地理图志》所绘《晋楚邲之战图》将郔地标注在管地西北,显然与《左传》记载不符,而郔即廪延的说法更不可信。

  晋国邯郸位置辨正

  春秋时期邯郸初属卫,后属晋,为邯郸午封地。《左传》定公十年:“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杨伯峻注:“战国时赵肃侯都此,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三十里。”黄鸣考证云:“杜注:'邯郸,广平县也。午,晋邯郸大夫。’《汇纂》:'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西南有邯郸故城,即俗名赵王城是也。’赵王城为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西南西大屯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者多将春秋时期的邯郸城定于今邯郸市西南的赵王城遗址。实际考古勘探表明,战国时期的邯郸城是大小双城模式,赵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才兴建的赵王宫城,春秋时期的邯郸城可能位于今邯郸市区内,即大北城遗址,在赵王城遗址东北。由于目前在大北城遗址内发现的春秋时期遗迹较少,故大北城遗址究竟是不是春秋时期邯郸城的所在地,学界尚存争议。据段宏振研究:“根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地层及出土遗物分析,赵王城的建造和主要使用年代当为战国中晚期,其性质应属战国赵都邯郸之宫城,相对于大北城来说,亦是新城。大北城的始建年代可能在春秋时期,当时只是一个单城制的格局。”总之,将春秋时期的邯郸城定位在战国时期才兴建的赵王宫城遗址上显然有误,未准确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

  卫国帝丘位置辨正

  春秋时期,卫国因躲避狄人侵扰,将都城迁往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据传世文献记载,帝丘即颛顼之虚,具体位置有不同说法。杨伯峻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黄鸣考证云:“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按汉至晋濮阳县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故县村,故帝丘在此。”

  以上说法均为讹误。考古发掘表明,帝丘应该位于今濮阳县东南约二十里处的五星乡高城村南,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袁广阔等研究认为:“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高城遗址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在战国时期为濮阳城,这是目前可以确认的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它也应是秦代和西汉的东郡治所。……在遗址内现在还保存有清代石碑,记述该地为颛顼城,据说1949年前这里还有颛顼庙,当地流传下来的地名如城角地、南城头地、东郭集等,经过钻探发现的确是城墙所在之处。因此,前面所引文献记述和传说中的帝丘、卫国都城,应当就是现今所发现的高城遗址。”杜预注帝丘在东郡濮阳县,不一定确指在濮阳县县城。学者据汉代濮阳县县城所在地,将帝丘定于今濮阳县西南的故县村并不严谨,且未参考最新的考古成果。

  传世文献对先秦地名的注释多简略约指,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结合起来考察先秦历史地理问题,不仅可以纠正前人讹误,而且使得一些古代城邑的位置标注更加精确,对我们阅读历史典籍大有助益。从以上问题来看,对历史地名的考释应尽可能关注已有的考古成果,同时加强对传世文献的研读,充分利用内证,避免曲解古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