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这17类药物都可引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建议收藏!

 天地爱尔 2023-03-18 发布于河南

导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主要是因为某些药物导致患者周围血液当中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是血液科医生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约为5~10例/10万人,其在老年人和住院患者中的年发病率可能更高。

DITP通常可能突然出现,可引起大出血和死亡,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 这是最早最常见的出血症状;中度表现为皮肤出血的同时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合并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肺部出血, 甚至颅内出血, 剧烈头痛是脑出血首发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上可以导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主要存在于含有奎宁、肝素、奎尼丁、金盐、阿昔单抗、利福平、利奈唑安、磺胺类药物等多种药物。

发病机制有哪些?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

3大机制

一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

一些药物具有抑制巨核细胞生成的效果,或会对于巨核细胞存在直接毒性作用,如噻嗪类衍生物、氯霉素等。

二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部分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所以在进入人体之后,人体就会产生药物的依赖性抗体,具有特异性的抗体能够在补体的作用下对因药物结合的血小板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

三是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部分药物会对血小板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导致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状出现。

哪些药物可以引起?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一般会存在数日、数周乃至数月的用药史,大多数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用药的24 h和1周内都会出现发病,有少数药物因能够在体内长期的滞留,会在数周或数月以后才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均应考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那么常见的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哪些呢?

临床上常见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有:肝素、奎宁、奎尼丁、阿昔单抗、金盐、利奈唑胺、利福平、磺胺类、卡马西平、丙戊酸、西咪替丁、对乙酰氨基酚、氯噻嗪、氯霉素、氟达拉滨、奥沙利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硫酸鱼精蛋白等。

有文献将各类药物大致归纳为下表:

22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涉及药品的种类

图片

如何处理及预防?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经确诊或出现疑似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是最关键、有效的处理方式;

对PLT<20×10^9/L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增加颅内压的活动, 以免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大部分患者停药后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 无需特殊治疗;

严重出血症状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 可试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预防大于治疗。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认知, 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反应迅速,及时考虑到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李东玲.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76-77.

沈晓岚,赵萍,沈晨昱.280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1,21(08):1007-1009+1013.

刘艳.22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文献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6):46-49.

来 源 / 梅斯血液新前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