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区别

 隐遁B 2023-03-18 发布于广东
合同欺诈、合同诈骗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存在隐瞒或虚构事实以欺骗对方的行为,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
1、实施欺诈、诈骗行为的主观目的不同。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诈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骗取合同相对方的财物。
而合同欺诈是为了诱骗对方与其签订合同并履行,在此过程中谋求不正当利益,这种不正当利益可能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经营行为产生的。
2、二者的成立标准不同。
在合同欺诈中,被欺诈一方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诈行为即成立。
而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结果犯,其犯罪既遂成立的标准是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错误处分了财物。
3、欺诈、诈骗的成立时间不同。
合同欺诈通常只成立于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换言之,如果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双方都是真实意思表示且诚信的,仅在后续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那么通常不能成立合同欺诈。
合同诈骗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可能成立于订立合同过程中以及后续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4、二者的危害性不同。
合同欺诈的实施者具有部分的履约能力,被欺诈方的错误认识程度仅限于部分事实或情况,换言之,被欺诈方的经济受损程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合同标的额大小的制约。
合同诈骗的实施者则可能完全没有履约能力,被诈骗者完全陷入错误认识从而错误处分自己的财物,由于诈骗中的合同标的额大小可能是虚构的或被隐瞒的,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或制约较小,被诈骗者的经济损失可能是巨大的,超出预期的。
5、二者的法律责任不同。
合同欺诈的实施者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受损害一方有权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合同进行变更或撤销,或要求实施欺诈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赔偿通常以补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限。
合同诈骗罪成立,则实施者要承担刑事责任,面临刑罚处罚。

实务建议
现实生活中,被侵害财产权利的当事人无法判断合同相对方构成合同欺诈还是构成诈骗罪,在救济途径方面不知道是应当进行民事起诉还是进行刑事控告,受托律师应在对案件事实进行研判分析的基础上,以充分保障委托方权益为目的,制定高效、合理的维权方案。
在制定刑事控告和民事诉讼维权方案时:
1、通过对案件事实的研判分析,认为对方行为基本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优先选择刑事控告,可以弥补私力救济力度不足、维权手段缺失的问题。
2、经过对案件事实的研判分析,认为对方构成合同诈骗罪,但从证据角度暂时不具备刑事控告条件的,也应尽可能收集证据材料,在进行民事诉讼的过程中谋求进一步收集证据材料、厘清犯罪事实。
如:对方在民事诉讼中提供的证据,在逻辑上可能成立对我方观点的抗辩,但同时可能是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证据。对于关键证据,也可以向法院申请调取。
在收集足够证据后可视情况进行刑事控告或向法院申请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3、如依据案件事实判断对方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仅可能成立欺诈行为,则应当全力准备民事诉讼,避免因盲目提起刑事控告而浪费时间精力,或是错过通过民事诉讼维护当事人权利的最佳时机甚至错过撤销合同的除斥期间。
在判断案件是否具备刑事控告条件的时候,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方是否存在“非法占有故意”的典型表现,如携带赃款逃跑、挥霍赃款、所得合同价款未用于生产经营或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不成比例等。
2、对方对于签订、履行合同的主要事实是否存在欺骗、隐瞒的情况,如隐瞒合同客观上不具备履行条件的相关重要事实等。
3、对方用以取得当事人信任并签订合同的相关资质、证明材料是否存在伪造、冒用等情况,如:为使当事人相信其企业实力,将厂牌挂至其他企业门口并组织当事人参观,从而骗取信任,签订合同等。
实务中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可以将刑事控告作为实现民事诉讼目的的辅助手段,主张刑事、民事程序同时启动、混合双打。
对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救济途径的选择问题上,应当注意当地法院、公安机关对刑民转化案件的具体规定,尤其小心其中隐藏的“互斥”关系,否则可能因错误的救济程序顺序而导致实施救济的难度提升,甚至救济途径的消灭。
综上,在处理合同欺诈、合同诈骗案件过程中,律师应充分研究案情、收集分析证据,制定合理、高效的维权策略,综合运用刑事控告、民事诉讼手段,围绕充分保障受害人财产权益的目的,穷尽救济途径,最大程度争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