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的预测 由行为所导致的若干强化的共同效价 和 对这些行为的总预期 来决定。 即 预期前示=预期×强化效价。 → 换言之,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 【行为者认为它能够带来的回报有多大】以及 【实施该行为能够带来回报的可能性】。 | 一、行为趋势 行为趋势是指在【达成某种目标的特定情境】中 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 例如, 为了从母亲刚刚买回的一兜苹果中吃到一个, 小孩可能会直接向母亲开口要, 也可能会为母亲端来饮料,以得到母亲的奖赏。 → 对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目标】而言, 多种行为都有其发生的可能性, 即【行为前示】。 → 只不过有些行为的【前示】相对高, 而另一些则相对低。 | 二、预期 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 【某种特定情境中以某种方式行动】 就会产生预测强化所报的信念。 → 它是一种主观概率, 受人们经历过的【强化】影响, 可分为【特殊预期】和【类化预期】。 → 【特殊预期】是对某种特定情境的预期, 如 【一个学生对与自己的同桌成为好友的可能性】的预期, 取决于【他以往与自己历任同桌相处的如何】。 → 【类化预期】是运用数种情境中的预期, 如 【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能力】的预期, 取决于【自己以往与同桌、其他同学及亲友等系列相关的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 | 三、强化效价 强化效价值, 某一物品或结果对【某个特定的个体具有的心理价值】, 而不是实际价值。 → 例如, 一个三岁的小男孩 可能更愿意选择一支玩具手枪, 而不是一只装饰精美、价格昂贵的皮箱。 → 一位孤独的老母亲可能会觉得, 与那些富有的儿女们寄来的作为生日礼物的一张张支票相比, 只有那双普通的手织手套最暖心。 → 可见强化的期望取决于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价值观, 这种【主观价值因素】对于我们解释一个人的人格十分重要。 | 三、心理情境 罗特强调, 行为预测中 仅仅了解一个人产生反应时的外部情境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人的【心理情境】, 即 他是如何对【特定情境进行解释和定义的】。 → 行为随情境变化而变化, 没有哪一种行为 在任何情境下都可能带来同等的强化效价。 → 也没有哪一种行为的成功预期 不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因此, 要比较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仅仅知道行为在【一般情况下】相对稳定的表现方式是不够的, 还必须详细考察当事人所处【具体心理情境】中的各个因素。 → 举例来说, 如果别人的脚绊了你一下, 你会作何反应。 → 一般来说, 你的反应取决于 你认为这是故意的,还是偶然的。 → 再如, 如果你在一次考试中名落孙山, 你将把这一结果视为【挑战】而继续努力呢? 还是视为自己应该就此【放弃】的信号呢? → 由此可见, 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是十分重要的。 | 四、行为预测举例 设想在一次派对上, 有人侮辱你,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 你会在几种反应中做出选择, 可能会理智的淡然处之, → 可能会平静地说,'这太过分了’,并要求对方向你道歉。 → 也可能感到很气愤,回击并大骂对方。 → 还可能只是走开而已。 → 按照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每种可能的反应预期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以及这些结果的价值有多大。 → 在该实例中, 你可能会要求对方道歉, 因为你期望对方的道歉, 而且认为得到道歉有很高的价值。 → 很显然, 在这样的情境中, 有不同经历的个体和对这些结果的价值有不同感受的个体, 他们在对这件事的反应上 可能会采取与你不同的态度。 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