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 加入认知的成分, 这要归功于班杜拉的努力, → 因为他抛弃了【激进行为主义】所认为的 人类是由外界刺激塑造的、被动的、接受者的观点。 → 班杜拉指出, 传统的行为主义 将人的发展变化过程 降低到 与老鼠学会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丸的程度, → 这完全忽视了人类行为中 最重要的原因 和 人格的重要来源。 |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今天, 尽管大多数人都赞同 【行为是学习的结果】, 人格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的力量。 → 但机械的行为主义观点早已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 该理论对人的【知觉】【思维】【期望】和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 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整合。 → 在对人格的解释中, 社会学习理论更为全面的涉及 【学习原则】【榜样作用】【认知】以及【社会关系效应】 等理论问题。 → 【行为】通过【环境习得】以及【对强化的重视】, 是所有行为主义者和学习理论家的共识。 → 但人们不禁要问, 【行为】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行为能否习得】? → 一般的行为主义者都认为 【行为】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 而社会学习理论家则认为,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 →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 如果说【动物的学习】和【人类早期的学习】受【外部强化】支配的话, 那么个体成熟以后的学习大多是在【无强化的情境中】产生的。 → 换句话说, 学习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情境中进行】, 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 【外部环境】与【内部主观的心理过程】及【预期】的共同作用, 单独的情境因素不足以预测行为。 → 例如, 一个学生在决定【是否努力学习之前】, 不仅要看【努力学习的结果是否会得到教师的表扬】, 而且还要看【自己有多大可能性获得好成绩】。 → 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许多仍然接受行为主义基本原理的心理学家 开始对行为主义的主张提出质疑, 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是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果吗? → 如果社会学习完全建立在 【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 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 → 社会学习论的代表班杜拉指出, 如果人只能从尝试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如果没有人教给孩子们怎样游泳, 没有人教青年人怎样学习, 没有人教青少年怎样开车, 如果医学院的学生只能凭借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来掌握必须技能, 从而为患者做手术, 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就会很小。 → 据此, 班杜拉提出如下假设 → 一、人类有能力控制自己生活的属性和质量。 → 二、【人格】受【行为】【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 三、对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 有许多是【机遇】和【幸运】事件,它们是无法预测和计划的。 → 四、人们有能力使用【语言】和【其他符号】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 五、人最突出的特征是【可塑性】,即他们有学习各种行为的能力。 → 六、【强化】在【人们意识到他们的行动】与【行动后果的连接时】最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