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记得2018年高考前夕,某网红教授给高三学子演讲。不可否认,网红教授并非平庸之辈,其演讲也颇具水平。但留给莘莘学子最深印象的,并不是网红教授的满腹经纶,而是他嘴里频繁输出的“他妈的”以及江湖气十足的“兄弟们”。事后,学子们纷纷评论:这,就是网红教授? 可见,在诸如校园这样的场合,特别是公开的场合,是不大适合讲“他妈的”之类的“垃圾话”的。 编者从事教育工作已25年,印象中,从前的孩子们也会偶尔讲讲诸如“他妈的”之类的“垃圾话”,但在师长面前,在公共场合,是不大讲甚至不敢讲“垃圾话”的。不知道从何时起,嘴里狂飙“垃圾话”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有部分孩子,甚至随时随地乱飙“垃圾话”,不分时间也不分场合。有一回,两个孩子闹矛盾快要打架了,几位老师把他们叫过来处理,两个孩子竟然当着老师的面,互飚脏话。 此外,“垃圾话”的品种也日渐丰富,除了元老级别的“TMD”“NMD”“CNM”“CTM”“WC”等,还增添了各具“芬芳”的谐音式的恶搞式的阴阳怪气式的各种垃圾话,比如“”“太美”等。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讲“垃圾话”仿佛成了一种时髦,不讲“垃圾话”就好像不入流;不讲“垃圾话”,就可能没朋友,甚至,还可能遭嘲讽遭排挤。事实上,也有很多孩子并不喜欢也不想讲“垃圾话”,但在人际交往的暗流涌动中,他们不得不随大流。 不得不承认,“他妈的”之类的“垃圾话”不可能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说过“垃圾话”,甚至,有时候,说一两句“垃圾话”,也并非没有必要,比如,赛场上,面无视规则判罚不公的黑哨;比如,生活中,面对无视人性为非作歹的恶徒……但把“垃圾话”当成风景线,把“垃圾话”当成口头禅,这样的现象可不容忽视。往小了说,事关个人的教养素养;往大了说,事关民族的前途未来。 已是三月,花团锦簇,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们,走在开满鲜花的校园,倘若突然飚出一句“卧槽”“他妈的”,的确是大煞风景。 约十年前,编者的课代表羽婷同学,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及“他妈的”,颇有意味。兹录其文,以飨读者。 由“他妈的”引发的思考 上周日在来校的路上,傍晚高峰期桥南环岛那一段堵得慌,两车刮擦,两车主吵起来了。年轻的车主说:“你他妈的开车不会小心点啊,明明知道现在是高峰期。”另一位则说:“我刚才也说了是我不小心…”话音未落,年轻车主又来了一句:“你他妈的知道我这车刚买多久吗?……”随之的便是年轻车主一系列的埋怨声,并且几乎每一句都带有“他妈的”。另一位车主大概是觉得对方态度甚差,二人不断争执。直至交警出面,交通才得以畅通。 我满脑子回荡着年轻车主每句话里的“他妈的”这三个字,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妈的”“卧槽”等脏话屡见不鲜。而且这样的言语似乎成为了人们最为熟悉的交流语言,和兄弟们或者姐妹们高兴的时候来一句“我他妈的今天……”,愤怒难耐的时候也来一句“我他妈的……”,因为我们心里都知道对方并无恶意,倒觉得这样会倍增亲切感,有助于加深兄弟们或者姐妹们之间的感情。 但“他妈的”这样的脏话实在不宜滥用。 由此想起鲁迅先生《野草》中所收录的一篇文章《论“他妈的”》,文中谈到“若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这是1925年7月19日鲁迅先生公开发表的言论,可知,这个现象存在已久。之所以小小的刮擦事件会引发二人较长时间的争议,我想,这与年轻车主咄咄逼人的“他妈的”关联甚大,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失礼于他人的表现。本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因为礼的欠缺恶化了事件本质,这样的失礼,是否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夏礼、殷礼算起,礼在中国已有四千年历史。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对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产生深远影响。其后,礼的形式与内容虽带有损益,但本质可以说一以贯之。《荀子·礼论》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结人之求。使欲不必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是所起也。”说的便是礼的起源。荀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们懂得如何度量分界,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度。 置身当下,这绝对有现实意义。若一人生性知礼,便倒也不会不分场合部分时宜乱吐“他妈的”。听着就觉得怪异的东西,能好到哪去?鲁迅先生还说:“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别国却似乎为难,德之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本译作'你的妈就是我的母狗’。”可见,“他妈的”三字的确在多数重要场合是不可乱用之。 故此,知礼之人,便会以度量分界,明白以“他妈的”作为言论乃过度之说。再放眼于一些生活细节,礼的作用的确妙不可言。台湾某校制定了一项规定,若在探头下发现学生路过的地面上有纸张却没有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即便这纸张不是自己丢的),亦受到学校的处罚。乍一听,或多或少有些强奸人意。但一细思,此做法不仅是对我们所踏过的地面的一种尊敬,更是对后面无数将要踏过此地的陌生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大无畏的人文关怀。故此,该校毕业生走出社会,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的。这似乎也离不开他们以君子礼节待人的原因。知礼之人,以礼约束自己,尊师重长,敬老爱幼,哪敢忘却?礼的作用,就是“治人七情,修人十义,成人利,去人患”。《礼记·礼运》亦指出:“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我们凭借礼,内心之中美恶能够测度。 我们常常指责道德崩坏的时代,私认为,道德的崩坏与对礼的漠视有着莫大关系。 我们憎恶杀人犯泯灭人性,却没有想过之所以他们成为杀人犯,可能是曾经的“过勇”导致如今的悲剧;人际交往中,过分心直口快之人常令人心生芥蒂,但这又何尝不是“过直”的一种极端;我们在岗之时,过分拘泥谨慎不懂得变通便会被人苛责“死板”、“呆头脑”,便很容易受他人排挤,我们却都忽视了这是“过慎”造成的不快。这不正如《论语·泰伯》中所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像恭、慎、勇、直这样优良的品格,无礼加以制衡,同样会反其道而行,造成社会的“霍乱”。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孔子千年前已指明要害,当今漫天飞舞着人贩子、抢劫犯、强奸犯的时代,明明法律已经面面俱到,本不该是这样,那么我们差的是什么呢?我想,或许便是少了些“礼”的味道。自古便道“礼法”“礼法”,这“礼”与“法”理论上应当是相辅相成的。现今前者逐渐为人所淡化,后者占据着主导地位。昔日朗朗乾坤下,礼仪之邦又安于何处?“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运》中的这句话,是我小学老师早早便曾教导过我的。那会我只是明白,做人要有礼貌,不然自己也会变成和鹦鹉一样的鸟类,老师会告诉我们:“小朋友们,我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可不能变成像鹦鹉一样的鸟儿。”一晃多年,再读《礼记》,深知此言并非哄人之词,因为此番“禽兽之心”似乎已离我们不远了。 时代在变,世道在变,礼,似乎也在变。但不管怎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不可不思,不可不慎。 |
|
来自: 新用户9793ddz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