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民党军队来说,1937年的淞沪会战来得太快。已经没有时间将其部队转变为拥有一流战斗力的60个现代化步兵师,这是蒋介石的梦想,如果和平时间能够持续得久一些,他就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即便如此,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依然确信蒋的士气昂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将在对日战争中取得很好的表现。 法肯豪森认为战争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准备好摒弃过时的训练,能否完全遵循德国指令。 最重要的是,德国顾问们正在寻找一次决战机会,这是普鲁士的决战信条,可以一击消灭他们的敌人。 信心满满的德国顾问告诉一位英国外交官:“如果中国军队采纳德国顾问的意见,就能把日本人赶到长城以外。” 法肯豪森认为即将到来的巨变将会是经历多年内战的中国人团结起来的一次契机,他曾经说过:“全国范围的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次必要的经历,并将使其获得统一。” 这位德国将军的乐观精神感染了蒋介石,他已吸收了德国的作战方式,并在上海战役开战之初对日本持强硬立场。 在8月13日至14日凌晨,他终于给左翼军总司令张治中下达了战地指挥官们期待已久的全面攻击日军的命令。 随后,张治中按照德国人推荐的战法,集中全部兵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地击溃日本人。 这个战略有一个弱点,这次攻击的目标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虹口突出部区域,但是避免与公共租界正式边界内的日军发生战斗。 这是一种讨好国际舆论的手段,是彻底的政治见解。 然而,从军事角度而言,这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并且对整个行动增加了极大的风险。 虹口区是日军整个战线防守最坚固的地区。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处于重机枪重重防御的核心地带,周围辅之以带刺铁丝网、混凝土掩体和沙袋墙。 8月14日,经过几乎一天的军事准备后,张治中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下令发动攻击。 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日落前几小时,很明显,第88步兵师遭遇了比预期更强悍的抵抗。 除了面对坚固工事内日本人的直接炮火打击外,进攻者还要遭受日军第三舰队强大炮火的轰炸,尽管第三舰队仅仅动用了700门大炮中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炮是战场之王,相比之下,中国步兵在使用重武器对抗坚固工事内的敌人方面缺少系统训练。 本可以使战事改观的重型武器被安置在遥远的后方,这是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加之观察员提供的坐标有误,致使安放位置无法接近目标,因此很容易错失目标。 此外,日本人的一些防御阵地拥有厚厚的防御墙,即使是中国最有威力的武器能否攻破都值得怀疑,150毫米的榴弹炮仅仅只能在墙上打出凹槽。 这种战术使得中方伤亡惨重,甚至包括高级军官。 接近下午5点时, 41岁的第88步兵师264旅少将旅长黄梅兴正在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附近指挥战斗。 他的师长孙元良试图通过战地电话联系他,但是被迫等待。当终于联系上黄梅兴时,孙元良少有地开起玩笑:“这么长时间才联系上你,我以为你死了。” 就在几分钟后,命运好像要惩罚孙元良这个黑色笑话,黄梅兴指挥所被一枚榴弹炮击中,他当场阵亡。 消息传来,普通士兵都被惊呆了。 第88师的一位炮手回忆道:“黄旅长处事公正,他是真正地深深爱着他的部队,这个消息让人很悲痛。” 黄梅兴绝不是个特例,战争第一天就有大量中国军官阵亡。有一个团在同一次短暂的攻击中就有7位军官阵亡。 对于高级军官阵亡率如此之高,有很多解释。其中一个是一些军官的民族精神促使他们身先士卒,以鼓舞他的士兵。 然而,在城市作战中,即使在后面指挥也可能面临很大风险,作战双方之间距离往往只有几米,高层建筑和狭窄巷弄使得整个战场像一个迷宫,这使人处于极不稳定的环境之中,也使得敌人在前面和在后面都可瞬间转变。 此外,不像其他形式的冲突,城市作战中双方都有意将对方指挥官作为目标,因为领导层的瘫痪更有利于击败对方。 然而,中国军队的军官以及更大程度的普通士兵的高伤亡率是因为面对装备精良、防守完备的敌人依然采取正面攻击的结果。 于是中国最精锐的士兵就这样成百上千地伤亡,他们都是经过数年的努力才打造出的现代军事力量。 他们承载了中国人最殷切的希望,本可以在持久战中抵抗日本。然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他们以一种令人担忧和不可持续的速度被浪费掉了生命。 中国部队进攻数小时却战果寥寥,蒋介石决定降低损失。“今晚停止攻击,”他在一封电报中命令张治中,“等候命令。” 在1937年的早些时候,城市作战这个概念还鲜为人知。那年的秋天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改变了这一切。 通过中日双方的这次战役,人们了解到一个主要城市变成两军战场、数以百万计士兵交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滥用的后果。 确实,在此之前也有类似上海这样以城市为战场的战役,但是无一达到如此大的规模。 无数房屋被夷为平地、大量工厂被破坏殆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令世人震惊,然而,这一场景在5年前中国最大的城市就已上演。#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