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什么会丢失六岁以前的记忆?心理学家的回答细思极恐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类的记忆机制是既神奇又复杂的,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人类的记忆力具有从慢到快到慢的特点。
在人类的一生当中,大脑将接受大量的信息,并且不断记忆来自外界的信息,但同时有一部分信息也会被人们逐渐淡忘,最终彻底遗忘。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讲,人类的记忆机制会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正是因为人类拥有记忆、回忆等能力,才能够将各类信息记载下来以供后世参考。
而站在微观的角度上来讲,人类的记忆与个体自身的发展,对于自己人生的把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人类拥有记忆能力,所以人类创造了文字,并且能够将信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才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人类的记忆机制呈现出了一种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在人类成年之后,会逐渐淡忘6岁以前的记忆,甚至彻底遗忘。想要深入地探究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人类的记忆机制入手。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童年时期,记忆能力不强,因此在成年之后会忘记6岁以前的记忆。
但是,经过心理学的不断研究后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忘记童年时期的记忆,实际上与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人类的记忆机制而言,记忆是否深刻以及保留的时间长短与年龄之间没有联系,因为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即使对于十个月大的婴儿而言,他们也会对特殊的画面或是声音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颜色鲜艳的图片或是旋律优美的音乐。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在对于动物的实验当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不仅人类的记忆机制有这样的特点,在某些动物的身上,心理学家也发现了同样的特征。
这些实验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的记忆能力与年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人类之所以对童年时期的记忆不够深刻,实际上不是因为年龄太小记忆力不好,而是又有其他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有关人类的记忆,心理学家将其分为两种,一种长时记忆,一种是短时记忆。顾名思义前者能够在个体的脑海中保留的时间更长,而后者在脑海中保留的时间更短,但是更加深刻和清晰。
在实验过程当中,心理学家发现,对于十个月大的婴儿来讲,他们拥有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对于能够吸引他们的事物,婴儿至少能够将其保存在脑海中一个月之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会逐渐遗忘6岁之前的记忆呢?上述我们提到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当中,短时记忆能够在瞬间给个体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通常在十几秒之间就能够形成记忆,但是这种记忆通常难以长期保存,一般只能够占5-9个信息单位模块。
这种记忆模式非常适合临时备考的学生,在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效果一般都不错,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儿童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更小,仅为4-6个信息模块,因此,人们觉得孩子的记忆力不够强,是因为其记忆容量小,而不是因为记忆时常不足。
成年之后,人们的记忆模块会逐渐增加,记忆容量会不断扩大,因此能够对于信息进行更加精细地加工和处理。
对于小孩子来讲,他们只会记忆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对他们有巨大吸引力的事物,其他的东西他们会选择性地忽略,这也是因为在童年时期,个体的记忆容量较小,需要进行选择性记忆。
随着个体年龄的不断增长,在7-8岁左右,人们才会逐渐拥有牢固的记忆能力,因此在对比之下,6岁之前的记忆会显得特别模糊,甚至是彻底遗忘。
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们在成年之后,通常只能够记起童年时期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集体记忆,记忆拥有集体性,有些时候人们的记忆会受到集体事件影响,例如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曼德拉效应”
综上所述,人类的记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而深究为何人们记不住6岁之前的记忆,那么以现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因为个体在童年时期的记忆模块较少,记忆容量较小,与记忆时长之间暂时没有发现直接联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