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利专家李殿魁:南水北调治黄日,世人方识长江威!

 水利天下 2023-03-19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天下】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110期,作者是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分享人是商广宇老师。本文系李殿魁文集《治水新论》之山东治水之思系列篇,该文集源自科技治水实践,又经过治水实践检验,是著名治黄(水利)专家李殿魁教授级高工(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难能可贵的治水精神、治水理论之浓缩。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文章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平台立场和观点,文责自负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欢迎各位文末留言。


文章全文



正确认识和发挥山东的水优势为国家科技治水多做贡献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李殿魁

2011年8月

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

治黄、治水、兴运是国家生态建设的基础,更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鉴于黄河三角洲是山东和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因此,我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问题放在山东和华北平原上研究。

一、正确认识山东的水优势,客观评价山东历史上对治黄、兴运、治水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由此形成的科技治水的优良传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技治水方针、正确解决治黄和华北水问题的基石和起点。

山东位置特殊,水资源丰富,有泰山、黄河、南四湖、东平湖,调蓄条件好,地下水储量大,水资源利用率高,正确设计山东水系可覆盖大半个华北平原,正确解决华北平原特别京津地区的水问题。现在该地区严重缺水,主要是因为水利部偏视山东造成的。有诗为证“偏视山东自成灾”。水利部盲目承袭清末、民国错误治黄思想,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正确认识黄河特别黄河悬河特点,充分发挥黄河悬河在现代条件下的特殊优势是根治黄河、发挥黄河优势、正确处理山东水问题的关键。

新中国建国初期,毛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曾问当时的黄委主任王化云同志“黄河上了天怎么办?”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王化云同志未能答上来。其实以现代人民治黄所取得的科技治黄成果回答,可以肯定的说,黄河上不了天。在黄河山东流路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对地下河和相对悬河,使黄河的发展与华北平原的发育统一起来,即黄河相对华北平原是地上河,黄河相对滩地大堤是地下河。在现代工程条件下,黄河的两个相对是黄河的特点,也是黄河的巨大优势。

1、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工程材料建设科学的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工程体系,可以设计自流灌溉水系,达到引黄沉沙、以黄固堤、以黄治黄、自动加宽加固大堤,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2、可以利用黄河悬河大规模发展现代自流灌溉农业,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在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建设国家最可靠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这种有利条件世界少有,中国独有,我们应该倍加珍视。

3、可以平开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恢复大运河航运,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4、可以在开通大运河穿黄隧道的基础上,发挥南四湖、东平湖的调蓄功能,建成山东现代都江堰,一举恢复大运河航运,解决华北平原特别京津冀地区的水问题,把该地区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

依靠自流是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原则。南四湖湖底高程30-32m,东平湖36m,天津大运河与海河交汇处3.5m,白洋淀3.6m,其间距离650km左右,只要适当降低济梁运河,平开大运河穿黄隧道,南四湖、东平湖的水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自流天津、白洋淀,船开天津、北京。

5、可以平开公路、铁路交通隧道,相应加固黄河有关河段,确保黄河防洪堤防安全,可以向国家争取特殊政策,从隧道收入中提取黄河治理专用基金,建立起依靠社会力量治理黄河的机制。

6、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引黄灌溉水系,使黄河大堤自动加宽加固,实现以黄治黄的目标,把黄河的发展与华北平原的发育统一起来。同时在加固加宽的大堤上植树造林,形成华北平原巨大的绿色林带、生态屏障;制定特殊政策,让黄河专管队伍兼管林带,相应增加收入,使黄河防洪大军成为先富起来、让世人羡慕的工人队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看黄河,这一切都是很容易办到的大事。而水利界中有一派却死抱着清末、民国遗留下来的黄河摆动论错误观点不放,不适当的长期宣传黄河的历史灾害,低估人民治黄60年的伟大成就和防洪能力,客观上误导国是,压制创新,阻滞科技治黄的进程,严重影响黄河的根治。其实把黄河的历史灾害放到现在的防洪体系中,根本成不了灾。因为现在的防洪体系是根据历史上黄河最大的洪峰设计的,而且现在人民防洪机动能力空前提高,历史上无任何时期可比。

三、正确认识京杭运河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和现在恢复通航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是正确设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恢复大运河航运和正确解决华北水问题的关键。

京杭运河是中国最伟大的人工运河,全长1794公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把整个华北平原的水系联为一体,克服了原来五大江河对我国沿海平原的分割,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条件。

在历史的发展中,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中国大运河,以开封为中心的宋代中国大运河,以济宁为中心的明清京杭运河,三次历史性的飞跃,清楚的反映出中国水利科技发展的轨迹。特别明成祖九年(1411年)建成的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实现以汶济运,建成通过山东水脊的京杭运河,使中国的大运河发展到历史的顶峰,也使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前几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世界大运河会议,一致选举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大运河。从历史看,康熙帝御旨“宋礼纳白英策,建成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其精妙程度无后人可及”;新中国建国之初,毛主席第一次来山东视察,给予该工程自动分流、以汶济运高度评价,写下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手批。上世纪1902年,美国水利工程师考察团专程来中国考察,报告中高度评价该工程“此等工程在现代水利的襁褓期,搞得如此精妙,让我后辈崇而敬耶!”对这样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位山工程时,竟轻率的被废弃破坏了。如果说当时无经验,那么在周总理1963年下令炸掉位山工程后应该研究了;在设计南水北调东线时更应该研究了。

山东对此早有认识,自中央决策南水北调并决定东线率先上马,水利部提出东线山东两湖段三级提水的设计方案后,我即根据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的成功经验、高度的科技成就,指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两湖段三级提水的原则错误。2004年11月我向国务院建议,温家家总理做出明确批示。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分别派专家组来山东听取我的意见,两次来山东的专家原则上都同意我的建议,但水利部仍坚持原方案。我所坚持的“降河、开隧”方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600年前建成的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让南四湖、东平湖的水南北分流,以北为主,实现山东洪水资源化,通过东线自流调水、彻底解决山东和华北平原的水问题。显然这是让当代水利部长站在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肩膀上,创造水利奇迹,为时代争光。而三级提水错误设计方案滞洪障航、有百害无一益,是匍匐在宋礼、白英的脚下,为时代抹黑,导致南水北调东线设计错误,造成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超资超期,又不可能经济运行的严重后果。

我曾给水利部和省政府多次建议,一直主张去掉长沟提水站,因为这座提水站截断了京杭运河的主航道,其他邓楼、八里湾两级提水站建在柳长河上,可开辟大运河进东平湖的支线,长沟提水站滞洪障航,是恢复京杭大运河通航的直接障碍,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去掉,或适当降低闸底(海拔高程30米以下),改为节制闸,把废物利用起来。

坚持东线建设竣工后看看运行情况,再研究下一步的措施,实在太晚了,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其实科学分析已清楚的说明,东线不改设计,是不可能做到经济运行的,强行运行,只有加重山东人民的负担,继续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给京杭运河的复航制造了新的障碍。

四、彻底纠正位山工程错误影响。

1、把黄河悬河看做不可克服的障碍,对山东和华北平原的治水实行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孤立黄河,肢解山东,分割华北平原,从而割裂了山东和华北平原水利的整体优势,使其失去了南北优势互补、矛盾自消的基础条件,造成华北平原极为严重的水问题。

2、明确要求黄河以南的水单向南流,造成菏泽地区的水系逆势调整,事倍功半,至今未能解决菏泽的暴雨水灾,还加重鄄城、郓城、梁山的水灾。

3、造成黄河下游的流域减少,黄河大堤以外无黄河的怪现象,大大减少了山东自流入黄的水量。

4、把东平湖错误的定性为黄河下游的防洪滞洪湖,严重影响了鲁西洪水的入黄功能和洪水资源化。

5、破坏了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阻滞了把这座山东古代都江堰发展成现代都江堰的科技进程,致使京杭运河断航至今。

五、充分认识和估价三峡、小浪底工程的伟大意义,优化南水北调顶层设计,进一步统一对两大战略工程的认识。

三峡、小浪底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民治江、治黄取得的世界级的伟大水利工程。我做为全国人大七届代表,投赞成票。但现在对三峡工程认识还不一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利部没有深刻阐明、全面宣示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对建成后必然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超前向全国人民说明,没有拿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当问题出现后,又以主管部门的优势地位做强词夺理的解释,不能服人,从而引发了舆论界的思想混乱。

三峡和小浪底工程的重大意义,在于大大提高了我国控制长江、黄河洪水的能力,有效减少了长江、黄河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发挥长江、黄河的作用、强化我国的自然地理优势创造了基础条件,为优化南水北调设计方案、建立江、河、湖、库水系网络、实现洪水资源化,科学解决华北平原的水问题创造了条件。用好这两大工程,优化南水北调工程的顶层设计,可迅速根治黄河,改变中国的水利面貌。

为此,南水北调的顶层设计方案应做重大调整。主要是:应把原来南水北调三线调水各自独立的服务区改为三线调水均直接入黄方案,首先解决黄河缺水的主要矛盾,同时发挥黄河灌渠的作用,通过干渠的改造解决华北平原特别京津冀的缺水问题,乃至整个北方缺水问题。黄河是我国北方的总干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新中国建国以来,整个引黄灌溉事业已形成了发达的蒙宁和华北平原 灌溉体系,因黄河缺水,这些工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更不能恢复航运,而新建南水北调工程,首先解决黄河缺水问题,整个北方的水利面貌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我的研究结论,立足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实际,采取正确的顶层设计,从东线可分引淮河水100亿m3/年,中线从三峡工程可分引汉江、长江水300亿m3/年,西线可引藏水600亿m3/年,最终可形成每年为黄河增水1000亿m3的能力。新的南水北调与历史的引黄灌溉水系嫁接,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最佳顶层设计,可很快达到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目标。

我深信,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小浪底工程直接的功能是根治黄河,彻底解决我国的心腹之患,全面优化中国的自然地理优势,正确解决华北平原的水问题,这样认识三大水利工程的伟大意义,现在网上的不同意见就可以自动消化。1992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我投票赞成三峡工程后,兴奋之余写下一首赞三峡工程的诗,其中结尾两句“南水北调治黄日,世人方识长江威!”三峡工程、丹江口水库、小浪底水库为科学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根治黄河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不知利用,还是孤立的搞南水北调,结果事倍功半,浪费巨大,造成超期、超资的严重后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反弹。

三峡工程真正的危险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及其对下游航道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调蓄湖泊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在现代条件下,都可以预见到,都可以很好的解决。象三峡蓄水后,下游长江的水位相应下降,湖泊排洪速度相应加快,有超限放水的危险,应采取工程措施加以节制,以保住调蓄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的生态水位。这些问题不超前研究,不采取措施,今年问题出来了,又匆忙回应与三峡无关,怎么能服人呢?科学可以预见问题,科技可解决问题,前提是正视问题,不掩饰问题。

六、山东省、水利部相互配合、协调努力,共同为国家的水利建设做出历史性贡献

现在我国科技治水不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央、国务院历届领导关于治水的指导思想都是正确的;水利部不缺具体的治水技术,我国历史上治水的科技成就和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科研成果,建设三峡、小浪底水库的工程经验已经达到了现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更不缺水利资金。现在的大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黄河、山东和华北平原的水问题观点陈旧、思想僵化,管理部门、技术权威官僚化,缺乏对南水北调顶层设计的正确方案。显然,正视南水北调东线顶层设计的问题,优化其设计方案,把山东的水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很快实现南水北调东线的战略目标,为国家正确解决华北水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1、坚决抛弃以人均水资源量定性城市和地区缺水的洋教条,据实认识山东和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是丰富的;坚决抛弃黄河水资源自我平衡的陈腐观点,抓住黄河缺水的主要矛盾,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水方案,尽快调整优化华北平原治水的顶层设计,特别南水北调东线的顶层设计,使南四湖湖水实现南北分流,开通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恢复大运河航运和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水柜和湿地,使南四湖、白洋淀联通,华北平原的水问题特别京津冀地区的水问题迎刃而解。按照水利部的观点,山东2010年缺水13.4亿m3,2030年缺水34亿m3,而山东每年 南流的水100亿m3以上。显然只要以南四湖为中心,建设南北分流、以北为主的水利枢纽,实现洪水资源化,引湖入黄,达到鲁水北用,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2、吸收人民治黄的最新科技成果,切实加快“固定河口、优化河势、增水复航”根治黄河的进程。建设防洪、防潮、灌溉、生态工程保障体系,实现黄河的发展与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的发育和谐统一的目标。请水利部、黄委应该在人民治黄、特别固住河口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列出根治黄河的时间表。新中国建国五十年,完成了“控制洪水、固住河口”的任务;,实现京杭运河复航的目标;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完成“根治黄河”的任务,使黄河航运恢复发展到兰州,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孙中山的愿景目标。立足中国的地势优势,从科技治水、治黄的观点看,是有把握的。

3、在思想上自觉更新观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和国家如实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抛弃了弗肯马克水资源人均说的洋教条,针对中国的实际分析中国的水问题,如实认识山东的水优势,把解决华北平原的水问题的立足点放到山东,落实中央1号文件,把实现洪水资源化、优化我国的江河湖库水系网络化做为治水目标,把京杭运河穿黄隧道做为重点治水工程,京杭运河可以很快恢复,华北平原的水问题迎刃而解。

4、彻底抛弃黄河口摆动、多流路行河的陈旧观念,坚持固定河口、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科技成果,是搞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基础和关键。在黄河现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下,根据黄河三角洲的特殊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特事特办的原则,现阶段对黄河口应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利津以上黄委管理,利津以下地方政府管理,以确保治理好河口,尽量用好黄河有限的水资源。

5、放弃形而上学、切实掌握辩证法,克服技术工作思想僵化,掌握不断创新的主动权。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和程序上寻求解决方案;普遍出现的问题从政策上研究解决办法;偶发水利事故从管理漏洞和干部的工作作风上总结经验教训;复杂的难以统一的重大水利工程问题,采取各学派间由水利部组织辩论的办法解决,并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全程录像,组织有真才实学又忠于水利事业的专家、领导细细研究,问题就可以很好解决。

作者著于2011年8月
原标题:《正确认识和发挥山东的水优势为国家科技治水多做贡献》。


附:作者简介



作者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
【作者简介】李殿魁:男,汉族,1939年出生,山东梁山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著名治黄(水利)专家。曾先后担任山东省烟台市市委副书记;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市委书记;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等职务。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辑:薛国强
审定:商广宇、李殿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