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转折点:2战2捷,大唐双子星,打得安禄山有多绝望?

 where5 2023-03-19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正当郭子仪率军全力以赴围攻云中,云中指日可下之时,玄宗突然传令郭子仪撤围云中之师,回朔方稍事休整补充,然后率大军进攻东都洛阳;同时还命令郭子仪推荐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以担当率朔方军一部先出河陉,以平定河北的重任。

Image

在事关国家社稷生死安危的紧要关头,郭子仪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非常诚恳地向玄宗力荐惟有李光弼能担此重任。

1、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双子星

从前,郭子仪与李光弼曾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军中任职效力。

二人非但才能不相上下,难分伯仲,而且同为兵马使,所以有些互不服气,虽然经常相聚在军中的宴会上,但只是四目相视,并不交谈,如同路人。

及至安禄山举兵兴乱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免有些失意,同时更怕郭子仪对他报复,遂想离开朔方到别的军队中去。

郭子仪也深知李光弼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只有他方能担当东征河北、深入内线作战的重任,在此多事之秋,国家用人之际,应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宿怨,同心协力,为国家效劳,遂主动找李光弼,拉着他的手说:

“现在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奋勇杀敌,挽救危亡。只有你才能担负起统兵东进、力挫叛军、使朝廷转危为安的重任,岂能因我们个人之间的恩怨而置国家社稷大局而不顾呢?”

所以,在玄宗要他推选东征河北、深入内线作战的良将时,他认为李光弼乃最佳人选,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知道后深受感动。

不久,玄宗正式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赴任前郭子仪复将朔方军的人马分给李光弼一万,二人紧执双手,洒泪而别,相互勉励要为国尽忠,报效朝廷,死生以之。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生于公元708年。其先人原本契丹的酋长。

Image

父亲李楷洛,唐武则天当政时入朝,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

以骁勇善战闻名,死后谥“忠烈”。

李光弼为人严肃、坚毅,遇事沉着、果敢,以骑射见长,尤喜欢读班固的《汉书》,研究古代兵书战策,怀有雄才大略。

他从军后初任左卫率府左卫郎将,后来逐步晋升为兵马使,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任职。王忠嗣对李光弼格外器重,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必成大器。

经常对别人说:

“将来能取代我统领军队的,一定是李光弼。”

后来李光弼承其父的封号,又因打败吐蕃、吐谷浑有功,进封云麾将军。这时因郭子仪力荐担任河东节度使,乃李光弼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李光弼领兵直趋河北,捣敌后路,扭转了局面,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2、常山之战

就在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的数万叛军被牵制在饶阳之时,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李光弼率领蕃、汉步骑万余人,以及3000名太原弓弩手东出井陉关,进攻常山。

常山当时为史思明的部将史思义所据守。城中除叛军外还招募了3000名当地的团练兵。这些团练兵身在曹营心在汉,此时见李光弼亲率唐朝大军兵临城下,遂反戈一击掩杀了守城的叛军,并绑缚守将史思义送至李光弼军前。

“李光弼谓思义曰:'汝自知当死否?思义不应。光弼曰:'汝久更陈行视吾此众,可敌思明否?'今为我计当如何?汝策可取,当不杀汝。'思义曰:'大夫士马远来奔疲,猝遇大敌,恐未易当:不如移军入城,早为备御,先料胜负,然后出兵。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思明今在饶阳,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书已去,计其先锋来晨必至,而大军继之,不可不留意也。’”

李光弼听后觉得颇有道理,就毫不犹豫地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即移军进入城内,一方面加固城防,另一方面让士兵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准备迎战叛军。

面对气焰嚣张、兵力强盛的叛军,李光弼沉着冷静,集思广益,不耻下问,采用所俘敌将的计谋,“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Image

表现了一个杰出军事家独有的魅力与风度。

在这以前,原常山太守颜杲卿曾率部属与史思明、李立节和蔡希德所率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身亡,壮烈殉国。

常山一带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使人惨不忍睹。李光弼看到这样悲壮惨烈的场面,就酹酒祭奠牺牲将士的英灵,洒泪掩埋了他们的尸首,抚慰了他们的家属,放出了被叛军关押的人们,使全城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史思明等叛将得知常山郡失守,甚为震惊,立即决定撤围饶阳之师,星夜兼程赶赴常山。

饶阳距常山不足200里,第二天天还未亮,其先头部队已飞驰而至。不久,史思明亦亲率大军随后赶到,共有2万多人,直抵城下,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

李光弼先是遣5000步卒出东门迎战,贼锋甚锐,鏖战不退。李光弼见状急令500弓弩手在城上一起射箭,叛军被射杀甚众,遂稍稍退后一些。继之,他又命令1000弓弩手分为四队,从东门而出,接连发矢,如同飞蝗一般,给叛军以极大的杀伤,叛军抵挡不住,只得收兵退去,驻扎在滹沱河北岸。

李光弼见时机成熟,遂决定出城迎战,先是以5000人组成长枪队,沿滹沱河两岸布下坚固的阵容,和城内互为犄角。史思明派骑兵多次冲击挑战,但李光弼依然命令士卒坚守不出,仅用强弓劲弩射杀叛军。

结果叛军“人马中矢者大半”,亦无法突破唐军阵营,只好引败兵退去,等待步兵的到来,再发动新的攻势。

正在这时,有村民来报,叛军5000步兵自饶阳前来增援,一昼夜走了170里,现正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的逢壁休息。李光弼闻讯急令部将率步、骑各2000人偃旗息鼓突然掩杀过去。叛军正在用饭,猝不及防,仓皇迎战,被唐军全歼。

史思明听说前来增援的步兵全军覆没,自觉孤军难支,无心恋战,遂引军退守九门。由于李光弼初战告捷,震动极大,常山郡所属九县,有七县宣布反正归附唐朝,惟有九门、藁城尚在叛军手中。

李光弼之所以向俘虏征询意见是他深知兵家取胜之道贵在“知己知彼”,单凭自己的谋断,有时不免失之偏颇。而久处敌方营垒之中的俘虏则熟谙敌方的作战特点,用他们的计谋能补充自己思考的不周。

二者兼收并蓄,就能洞察全局,审时度势,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

Image

在这次战斗中,李光弼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制订出这样的作战计划:

首先避敌锋芒,坚壁自固,以挫其锐气,然后扬长避短,避开敌人骠悍的骑兵,选择敌人远道兼程而至的疲惫不堪的步兵作为打击目标,乘其立足未稳,全无设防,遂以精锐步骑兵攻其不备,一举全歼,取得首战告捷。

3、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联合作战

就在河北东南部义军抗敌捷报频传之时,唐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所部在常山地区与史思明所统领叛军相持已有40余天,两军悉各自坚守城池,谁也不肯轻易出战。

但史思明自恃人多,遂分兵一部断绝了李光弼的粮道,由于粮道被断,致使城中草料奇缺,战马只好以草席草垫充饥。到最后连草席草垫也全部吃光,李光弼为解燃眉之急,遂决定以500辆车去附近的石邑县(今河北石庄市西南)取草,驾车人悉披盔戴甲,另派1000弓箭手携强弓劲弩护卫,结成方阵而行,而叛军对此却无可奈何。

为了使李光弼及其守军不战自败,史思明决定取唐军唯一的粮草基地石邑,遂派蔡希德引兵攻打石邑,结果被石邑守将张奉璋击退。但是,李光弼对此并未感到丝毫的轻松,因为他深知率孤军深入叛军腹心作战,又无后援接应已是铤而走险,再加之军需补给无法保障,前面又有强敌逼迫,难以持久,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弼遂立即遣人向郭子仪告急,请他火速增援。

郭子仪此时正在代州(治今山西代县),接到李光弼的告急书后,忧心如焚,遂立刻集结军队,日夜兼程驰援常山,到达常山后,遂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有蕃、汉步骑兵10余万,在人数上已大大超过了史思明、李立节和蔡希德所率叛军的人数。

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军已由劣势转化为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郭子仪与李光弼遂率大军主动出战,在九门城南同史思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史思明大败,叛将李立节在此役中被射杀,史思明见大势已去,遂收拾残兵败将逃奔赵郡(治今河北赵县),而蔡希德则率余部逃奔巨鹿。

Image

继之,郭子仪、李光弼又亲率大军乘胜追击,经过一日激战,攻克赵郡,杀死伪太守郭献谬。

为了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进入河北后,十分注意严肃军纪。攻克赵郡后,李光弼部下一些士卒乘机抢掠,中饱私囊,李光弼闻讯后十分生气,遂坐于城门之上,亲自盘查收缴士卒所抢掠之物,然后将这些物品归还主人,深得民心。

与此同时,为了瓦解分化叛军,郭子仪将所生擒的4000叛军士兵,不加杀戮,全部放还。

这时,史思明已从赵郡逃奔博陵,赵郡攻克后,李光弼复将大军围攻博陵,但由于博陵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史思明孤注一掷,竭力死守,所以,历时10日亦未攻下。

4、嘉山之战

李光弼见状遂主动撤围回师常山休整。

唐军撤回常山后,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追来。郭子仪闻知后,遂精选骁骑500轮番挑战诱敌,就这样史思明所率叛军一直被郭子仪牵着鼻子走,到第三日至行唐时,叛军已疲惫不堪并感到有些不妙,于是决定退师。郭子仪见机会来了,乃引兵乘势回马追击,在沙河复败史思明叛军。

安禄山在洛阳听到史思明屡遭惨败的消息后,非常恼怒,但恼怒之余不免有些后怕与恐慌,因为河北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对安禄山及其叛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所以,安禄山遂命逃奔洛阳的败将蔡希德率步、骑兵2万余众北上援助史思明,为了形成对唐军夹击之势,安禄山复命叛将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南下增援史思明。

至此,河北叛军人数剧增达5万余众,其中被安禄山视为心腹的、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就有五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打击叛军,郭子仪率大军主动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县),史思明亦引兵随后追来。进至恒阳城后,郭子仪立即组织人力深挖沟堑,高筑城墙;同时采用骚扰疲敌的战术,叛军进攻就据险固守,坚壁不出,叛军后退就出兵追击,白天派小股人马骚扰敌人,夜里就袭击他们的营寨,使他们昼夜不得安宁歇息。

Image

几天之后,郭子仪见时机已经成熟,遂对李光弼说:“贼倦矣,可以出战。”

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亲率大军出城,与史思明叛军大战于嘉山(在常山郡东),由于连日来,叛军屡遭骚扰,所以将士斗志松懈、士气沮丧,而唐军却已养精蓄锐、斗志旺盛,结果唐军大获全胜,斩首4万级,俘虏千余人,史思明中箭坠马,披头散发,光着脚板,拖着半截断枪,直至傍晚才逃奔至博陵。

接着李光弼率军乘胜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再次大振。

唐军的嘉山胜利,不仅给安禄山及其叛军以沉重的打击,消灭了叛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而且也扭转了整个河北战局,大大地鼓舞与振奋了河北地区人民的斗志与信心。

所以,嘉山胜利后,河北十数郡纷起响应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河北大多数郡县至此悉为唐军所有,“渔阳路再绝”,即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老巢范阳的联系。

5、安禄山有多绝望?

叛军往来传递信息的人,只好“轻骑窃过”,但多为唐军所俘获或消灭了。致使在河南的安禄山叛军“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一战,从根本上扭转了唐王朝的危急局面,有效地牵制了叛军的有生力量,遏制了叛军的前线攻势,使唐军由消极的防御转入了主动的战略进攻。

正在东都洛阳指挥河南作战的安禄山,听到河北战场上叛军屡遭惨败,接二连三地丢地失城,乃至“渔阳路再绝”的消息后,惊恐万分,寒意陡生。

这种严峻形势的出现,却是安禄山始料所未及,他忧心忡忡,焦灼烦躁地对其心腹谋士高尚、严庄责骂道:

“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高尚、严庄吓得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连续几天都不敢去见安禄山。

Image

这时,叛将田乾真从潼关前线回来,为避免“内讧”,发生不测,他劝安禄山说:

“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阵,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

安禄山听后觉得颇有道理,遂又转忧为喜道:“阿浩,汝能豁我心事。”

于是立即遣人去召高尚、严庄等前来宴饮,酒宴上安禄山亲自高歌助兴,待之如初。然而安禄山并未因此真正消除恐惧感,所以,又提出放弃洛阳,回师范阳的主张。

一时间,安禄山一筹莫展,举棋不定。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