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禁止出境文物(十九)北宋蔡襄行楷书《自书诗卷》

 与照耀同行 2023-03-19 发布于北京
北宋皇佑三年,欧阳修也许在看这卷字贴时说:
“什么档次跟我看一样的字贴!”
欧阳修这么说,既是因为他是开创北宋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也是因为他对北宋前期名臣蔡襄的书法非常推崇。
于是,欧阳修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行小字:“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这卷得到欧阳修极高评价的法贴,就是2013年被列为国家禁止出境文物的北宋蔡襄楷行书《自书诗卷》。

全卷写于乌丝栏素笺纸本上,由三幅纸接成,纵28.2cm,横221.2cm,共73行884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任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等中枢要职,数度外任泉州、福州、开封、杭州,为官正直,政绩卓越,为北宋名臣。

蔡襄还精熟书法,楷行皆妙,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蔡襄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清妙,编有《蔡忠惠公文集》,收录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篇。
皇祐二年(1050),蔡襄为父丁忧期满,奉诏自福建老家回汴京,途经南平、福州、衢州、杭州、嘉兴、无锡等地,沿途见闻所感皆成诗章。

蔡襄回汴京后即将途中诗文写为书卷,时年约40岁。

蔡襄传世真迹现有20余件,但多为书札,写作年代和水平不一,限于篇幅也无法充分体现书法之力。

唯有这件《自书诗卷》,因属个人诗稿,写起来完全依自己心情而飘逸流畅,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书风和纯熟功力,是其书法成就的最高代表。

《自书诗卷》前部为诗文真迹,有11首五言和七言诗,后部为宋代至近代的题跋

欧阳修、苏轼非常推崇蔡襄的书法,称其主盟北宋书坛。

蔡襄对自己的书法也颇为自负,曾对家中晚辈说,自己写的字很珍贵,应该留好了,现在你们都卖了就太可惜了。

还有一次,宋仁宗让蔡襄为逝去的皇后书写祭文,好刻成石碑,结果蔡襄认为太跌份儿,以婉拒待之。

唐末和五代的长期战争,让北宋初年的书坛一派萧疏,被认为没什么可称道的书画,于是蔡襄出现了。

他醉心于传统,笃好博学,以颜真卿为宗,广泛学习晋唐诸家,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创立飞草,成为唐代尚法书风在宋代的代表。

可以说蔡襄把北宋书坛拉出了低谷,此后书法大家不断出现,北宋书法进入了尚意的新高度。

欧阳修和苏轼作为大书法家,对书法理论有精湛见解,他们都认为书法以真楷为难。蔡襄也说,古代的大书法家都是先练楷书,然后才写行草。

蔡襄的楷书被认为是宋四家之首,《自书诗卷》的前四首诗就是以行楷起笔。
卷首第一栏写有“诗之三”,可能当时蔡襄将北上作诗都写出来了,传世的这卷是第三部分,其他部分已经消失于历史了。
“诗之三”下有“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一行字,旁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玺。
蔡襄于庆历八年因父丁忧,从福建路转运使任上解职回乡,皇祐二年十一月期满,朝廷诏还汴京修起居注,于是开始了北返和创作之路。
欧阳修认为真楷以小字为难,苏轼强调书法应出于小楷。

历史上小楷写好的不多,传下来的更少,“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这11个字就是蔡襄难得的小楷真迹,被评为“精劲”。

诗一《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生意虽殊寂寞同”。

话说事世无常,随时代和政局变化,对蔡襄书法艺术的评价也有起伏。
宋仁宗时,时人以其书法为宝。宋英宗即位后,蔡襄在政治上失意,书法也变得不值一钱。
诗二《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嘉庆御览之宝”玺就盖在诗二上。

蔡襄身后被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加赠少师,民间也重新公正评价蔡襄书法成就

苏轼作为欧阳修的学生,继续推崇蔡襄书法,说:"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
不过到了北宋晚期,黄庭坚、米芾崛起,他们非常看不上蔡襄书法,说柔软得有闺房气。
“山翁作善天应怜”。

徽宗朝蔡京成了著名奸相,人们以明赞蔡襄而暗骂蔡京,蔡襄书法又被寄以了政治内涵。

南宋后对蔡襄的褒贬仍存,不过称赞的占主流,朱熹、杨慎、徐渭等大家都认为蔡襄之字在苏、黄、米之上。

诗三《题龙纪僧 · 居室》。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在此诗题目下有一行小字,“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据卷后政和丙申四月年杨时写的题跋,这行小字就是欧阳修称赞蔡襄诗文的评语。

二位名人书法合一,在当时就已是珍品,现在更是难得的历史文献。

唐代绝句和律诗发展到了巅峰,宋代难有唐诗气势,大多穷于雕琢词藻和格律,近体诗走上片面追求形式的末路。

于是,欧阳修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以古体诗倡导突破形式束缚,强调文以道为本。

“山僧九十五”,“熹酒见天真”。

蔡襄也属复古派,所写古体诗讲究以文为诗,有强烈的散文化句式,所作近体诗也突出诗文意境和语言平易。

大概蔡襄书写时背串了,在“那”字旁边补了个“须”字。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龙纪僧·居室》一诗,平述之中带出哲理,写透了人与时间变迁的关系,有汉魏古诗的古雅和率真,因此引得欧阳修亲笔点评。

诗四《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到了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艺术,甚至快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也可以更客观和全面地评判书法历史。
应该说,蔡襄的书法以晋唐为师,强调尚法,对恢复五代以来的书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北宋中期起,书法开始了尚意的书风,蔡襄没有赶上这个时代潮流。

因此,现在学写苏、黄、米的很多,但鲜见以蔡书为宗,蔡襄可被视为晋唐法度与宋人意趣之间的一座桥梁。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诗五《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客炉何暇煖,官去未能酲。

薄吹消春冻,新晹破晓晴。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从此诗开始,大概蔡襄写的有些累了,或是心意又想到沿途中的感怀,开始由正楷渐行草灵动了。

苏轼评价蔡襄书法,以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从这里,蔡襄的书行开始起飞了,也让后人看到长篇的行书宝贵真迹。

蔡襄写成“酤”,下面补了个“去”字。又错写了“飘”字,旁边示意点去。

诗六《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山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诗七:《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见芍药两枝追想吉祥院赏花慨然有感书呈苏才翁·四月七日》。

吉祥亭下万千枝,看尽将开欲落时。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烘帘微照自生光,吹面轻风与送香。谁把金刀收绝艳,醉红深浅上钗梁。的的花名对酒尊,栏边沈醉月黄昏。今朝关外寻兰惹,忽见孤芳欲断魂。

蔡襄的这首长诗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以文为诗的纪实特点,诗的题目都超长,足足34字,介绍了诗的时间地点、大致内容和思想情感。

蔡襄非常推崇晋人书法,认真学习二王法度,集二王行草和颜柳真楷于一身,终于自成一家。

“故留春色缀人思”,“吹面轻风与送香”。

诗八:《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

夙昔神部别,于今浙水遭。故情弥切到,佳月事追遨。

太守才贤重,清明土俗豪。犀珠来戍削,钲鼓去啾嘈。

湖树涵天阔,舡旗胸日高。醉中春渺渺,愁外自陶陶。

新曲寻声倚,名花逐种褒。吟亭披越岫,梦枕枕觉胥涛。

论议刀矛快,心怀铁石牢。淹留趋海角,分散念霜毛。

鲈鱠红随箸,(予之吴江)泷波绿满篙。(君往严泷)

试思南北路,灯暗雨萧骚。

“鲈鱠红随箸”。

蔡大人要吃鱼了。

此卷所钤鉴藏宝玺有“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所钤收传印记有“贾似道印”、“武岳王图书”、“棠村审定”、“管延枝引”等印。
诗九《嘉禾郡偶书》 。

尽道瑶池琼树新,仙源寻到不逢人。

陈王也作惊鸿赋,未必当时见洛神。

陈王也作惊鸿赋,未必当时见洛神”。

嘉禾就是嘉兴,估计蔡襄在那遇事遇人,发出了感慨。

诗十《无锡县吊浮屠日开》。

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往还二十年,每见唯清吟。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沉。

琅琅孤云姿,帐单牵山岑。岂不悟至理,悲来难独任。

蔡襄到此时已经越写越流畅了,行书也开始变成行草,但仍然坚持二王的法度,字虽草却不乱,仍居乌栏正中,自上而下没一点偏,每字大小也仍均匀,间隔有序,布局和谐。

大概这种风格被讲神韵和写意的人所不满,特别是黄庭坚和米芾那样极度自负的。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独任”啊。

诗十一《即惠山泉煮茶》。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

鲜香箸下云,甘滑杯巾露。尝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

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最后这首《即惠山泉煮茶》已经完全飘起来了,纯是蔡襄的尽兴之笔,自然洒脱,飘逸之至。

诗卷中的字虽仍章法整齐,行列一致,但每个字的提按转折都已不同,各字笔画完全以作者心意来相互照应,诗卷有着流动的线条感和方块汉字的整体感。

诗文后是宋代蔡伸、杨时、张正民、蒋璨、无名氏、向水,元代张雨、张枢,明代陈朴、匡山凷翁、胡粹中,清代王文治及近代朱文钧等十三家题跋。

据卷上题跋和印记,可大致知道蔡襄《自书诗卷》收藏者,宋代有秦桧、向水、贾似道,元代有张天雨、张枢、陈朴、吴勤等,明代有管竹间,清代有梁清标、毕沅。

毕家在嘉庆时受何珅连累被抄家,诗卷收入清宫,编进《石渠宝笈三编》,因此诗卷没被乾隆帝疯狂盖章,只留下嘉庆帝的御览之宝。

根据记载,蔡襄《自书诗卷》最初是长卷,至晚在清代康熙时被裱成了书册,《石渠宝笈三编》中明确记为册,上世纪50年代后重新裱为书卷。
清帝退位后宫中太监大肆盗卖清宫书画,以每件100大洋卖到地安门的古玩店。
1913年,《自书诗卷》被盗出宫,大收藏家朱文均以5000大洋购得。

1937年朱家因经济困难,以3万5千银元卖给张伯驹。

在隔水和拖尾上,可以看到历代印章,有贾似道的“悦生”、“长”印,梁清标的“蕉林”印,还有张伯驹先生的“张伯驹珍藏印”和“京兆”葫芦印。

另据清末陈宝琛等人记述,清宫还收藏有一件蔡襄的《自书诗卷》,所载诗文基本一致,题跋要少些。

那件《自书诗卷》在乾隆时编入了《石渠宝笈》,不过被认为是一件古代仿作。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点时没发现这件古仿,大概也被盗出宫,当时蔡襄《自书诗》真迹已经公开,仿品卖不出钱就失散了。

张伯驹先生将此卷视若珍宝,1941年被绑架,宁可借了20根金条,也不用《自书诗卷》等来交换。

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蔡襄《自书诗卷》、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等稀世国宝全数捐给国家,均划拔故宫收藏。

至此,流传了将近千年的蔡襄《自书诗卷》重回故宫,进行了重新装裱,2013年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想想当年,蔡襄舟车北返,途经江南鱼米之乡,诗兴大发之后,也许会说:
“写了这么多,饿了,我想吃鱼了!”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