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文改革(一)蹭IP的巅峰之作,魏文侯一跪成就百年霸业

 梦想童年594 2023-03-19 发布于江西

在晋阳之战后,韩魏赵联手击败智家,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分赃利益了。

赵家说:“我老赵家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理应拿大头”。

台词:我实力最强,谁敢跟我争?

于是三家很“愉快”的达成了合作。赵家分走了智氏大部分土地,成为三家中实力最强一家。

文章图片1

实力是野心的催化剂。在瓜分了智氏大部分土地人口之后,赵家的实力已经发展到可以随便吊打韩魏中任何一家的‬地步‬。当初在智瑶面前装了半辈子孙子的赵无恤显露出他的野心,他也想吞并韩魏两家独占晋国。

年仅27岁的魏斯便在晋阳之战后两年继承他爷爷的爵位成为魏氏当家人。此时魏家封地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在三家分智后,魏氏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可以说,魏氏此时身处四战之地,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战争之中。

而晋国内部三卿的关系也很复杂,赵氏独强,却又没有强到能吃掉两家的地步。所以一直勾搭魏斯,想拉魏氏一起先灭了韩氏,再反手消灭魏氏。而韩氏也不甘寂寞,想拉魏氏一起瓜分赵氏。

魏氏此时的位置很尴尬,年轻的魏斯很无奈。因为无论魏氏站‬哪家,最后都沾不了便宜。他不想打,只想安心发展内政,增强实力。可是内部发展的前提是是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文章图片2

公元前425年,赵无恤去世,魏斯接任晋国正卿。虽然此时晋国已经名存实亡,毕竟还有一口气,名义上三卿都还是晋国的“家臣”。魏斯以正卿的地位劝和韩赵两家。

他先是对赵献侯说:“你们老赵家太强了,我不可能跟你联合打韩家的。相反,不管你要打我们哪一家,形势都会迫使我们两家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你。所以你还是省点力气吧,别再挑拨离间了,没用。”

魏斯又找到韩武子:“老韩,别再整天幻想天开。老赵家太强了,就算咱两联合也只能跟他打平手。真打起来只会两败俱伤,对大家都没好处。就算打赢了,咱两瓜分了赵氏,最后咱两还是要干一场,何必呢?都是一起干过革命(干智氏)的老兄弟,哥几个坐下来好好聊聊。”

魏斯说服两家后,又把韩魏两家叫过来一起开了个“三巨贼”利益分赃大会,他说:

“外面的世界很大,咱们都应该走出去看看。与其我们三家在‬内部斗来斗去,不如协力合作,一起向外面发展,这样才符合三家的利益。”

魏斯说服韩赵两家达成和平共处,一致对外的发展共识。终于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全力发展自身实力。

文章图片3

可是问题来了,该怎么发展?由于当时社会正处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分封制早已名存实亡。作为分封制的既得利益者,自己就是晋国的“家贼”,当然不希望自己家也出现“窃家巨贼”。郡县制虽然不错,可是此时‬却‬没有一套相对应的国家管理制度,贸然采用必定侵犯老贵族的既得利益,容易造成国家内乱。

魏斯此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展自身。但是他知道,无论想做什么,都需要人才。而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自然会有人擅长。可是问题又来了:

在遍地文盲,只有贵族才能读书的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往哪里找?

文章图片4

在当时,想招来人才,大体有四种模式:

1,高官厚禄,重金吸引。坐等各国游学士子前来应聘。

2,挖墙脚,主动派人到各国挖有名气的士大夫和将军们。比如‬齐恒公时期管仲就派出游士八十人周游各国,给他们配备车马衣裘和丰厚的财币,为齐国招揽天下贤士。

3,名人推荐,如鲍叔牙推荐管仲、管仲推荐隰朋等人。

4,从自家养的“士”和自家子弟中挑选。“养士”是当时个诸侯卿大夫流行的方式,不仅能补充自家人才的需要,还能保证忠诚度,各个“家贼”们用了都说好。比如老‬韩家的段规,他老魏家的任章,老赵家的张孟谈,当初智家的智果,豫让等。

魏斯在综合上面几种人才招聘方式之后,选择了第五种:

蹭IP

他觉得,一个网红的背后,必定有无数的忠实粉丝。意见领袖的周围也必定跟随着许多行业大才。只要搞定这位网红,当他的榜一大哥,那他的粉丝自然也会成为自己的小弟。

文章图片5

当时的天下有三个显赫门派:儒,墨和传承于老子的杨朱学派。这三大门派弟子之间吃饱了饭就琢磨着互相对喷。

儒家觉得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家贼横行,

社会应该回到周公时期,大家都得尊礼办事,施行仁政,讲究尊卑有序。大家都要认清自己位置,按规矩办事,社会才能恢复秩序,也会没有那么多糟糕‬事了。

墨家觉得儒家都是扯淡,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就必然会导致强者剥削弱者。大家都是爹妈生的,凭什么有些人就天生高人一等?所以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该一视同仁,把爱的光辉平均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这样大家才能和睦共处,一起打造和谐社会。墨家很有自知之明,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这一套博爱理论必定不会被诸侯国接受,于是干脆自己搞一套内部武力组织,看见谁家被欺负了就帮谁。吓得一帮“家贼”们对他们躲得远远的。

杨朱学派就厉害了,他们觉得在座各位没一个好东西,他们认为上到天子诸侯,下到卿大夫贵族,全他妈都是一帮强盗。不是你抢我家产就是他整天惦记着别人家媳妇,一个个的有点权力就想抢别人家饭碗,瞎操心。做人嘛,当然是开心最重要啦。我命由己不由天,咱不做坏人,不是自己的,就算送我整个天下我也不要;但是也坚决反对被坏人沾了便宜,就是一毛也不能被人拔了去!天天打来打去多没意思啊,还不如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没事溜溜狗,养养生多潇洒呐。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文章图片6

在做了一番对比之后,魏斯觉得还是儒家比较靠谱。毕竟他可不想整天有人劝他别去欺负小国,他对养生也没什么兴趣。

虽然儒家也不怎么靠谱,但起码尊卑贵贱忠君爱国这一套还是不错滴。作为“家贼”可太清楚“家贼”的厉害了,一定要给大家洗洗脑,千万别有样学样当“家贼”!而且儒家人多口杂,把这帮人哄好了还能洗白一遍自家“家贼”的身份。

按理说,儒家学子应该非常看不起韩魏赵三家,孔子就曾经公开骂老赵家无君无父,不讲规矩。但在孔子的学生中,出了一个另类。偏偏这位异类还很聪明,又活得长,熬死了所有的师兄们成为了当时的精神领袖,还硬生生把他老师的思想创新出了一套经国济世的实用理论。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是孔门晚年收的小弟子,比孔子小44岁。自古以来,在老百姓心中,老幺都是最受宠爱的儿子,子夏作为孔门“幺儿”,自然备受老师和师兄们宠爱。子夏也不负众望,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入学没几年就把孔子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背的滚瓜烂熟。还能举一反三,对所学的内容有独特的见解。

文章图片7

作为老师,遇到这么个学霸学生,按理说应该非常高兴才对。可孔子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孩子实在太能“反三”了,这反着反着,就要反到“离经叛道”的地步。向来“因材施教”的孔子对此也很苦恼,希望把这孩子的思想给“纠正”过来。于是早早的就把子夏同学赶‬出去‬入‬仕当官,让他在实践中发现自家老师教的东西有多厉害。

在孔子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老头很“厉害”,所以不能用他主政。但这老头教出来的学生可是真香,能文能武,理政,经商,外交无所不通

别看孔子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可人家最落魄的时候,卫国还要把子路挖走回去当官,把他赶走的鲁国在被齐国攻打时最先想起的还是老头子的学生子贡,把子贡请回去解决危机。经过子贡的一番骚操作,齐国跟吴国打起来了,吴国又跟晋国干了一架,而晋国也没亏,因为越国把吴国偷家了。

史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孔门出品,必属精品。入仕的子夏很快就受到鲁国的重用,让子夏去治理莒父地方。没几年,子夏就把莒父治理得有声有色,当地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子夏回来探望老师,孔子听说这孩子干的不错,就问他怎么做的。子贡说:“这还不简单,百姓们想的就只是好好干活发家致富,只要是对生产有帮助的政策,让人们都觉得有利可图,大家都会拼了命去干活。有了一技之长,人们就能丰衣足食,只要在大是‬大‬非‬方面不越轨,一些小节小错都是可以原谅滴‬。如果发现作奸犯科的,一律依法严惩,这样社会‬就‬清净了。”

孔子一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你小子怎么能这么做?仁政懂不懂?你得用礼仪仁爱感化百姓啊,一天到晚就知道讲利益,那不就成小人了吗?”

子夏不敢反驳老师,但依然我行我素。孔子去世后,孔门分成了几个派别,他们虽然派别不同,但依然忠实地‬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造圣运动。

文章图片8

孔子‬死后‬,子夏前往晋国传学,很快就得到士子们的衷心拥护。并且影响力反超他的师兄们,成为天子士子的精神领袖。

为什么子夏能成为士子们的精神领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教学的内容实在太符合大家的需求了。

大家读书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升官发财,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了。而子夏的授课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理论之外,还独具创新的对自家老师的《诗》《书》《礼》《乐》进行了一番魔改解读,发展成了经世致用之学

包括但不限于如何治理百姓,如何鼓励生产,如何管理财政,如何治兵,如何带兵打仗等五花八门,只要对入仕有用的,他都教。他鼓励学生们学成了就去当官,别整天枯坐搞学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真想安心做学问,那也得先把官当好了再搞。

由于子夏教的内容太实用,各国士子纷纷前来拜师求学,很快就带出了大量学生。子夏培养的经世致用之儒充斥各国朝堂,反过来‬又给子夏刷了一波粉丝,搞的当时很多人还以为子夏就是孔子。

文章图片9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越老越守旧。比如‬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可子夏不一样,老头子是越老越创新,偏偏他活得还够长,活了107岁。这创新起来就没边了,到老年,老头子直接把自家老师对君子的定义都给创新了一遍。孔子认为,理想的君子就应该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坦坦荡荡的,而子夏则提出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总体来说,“变”字可以贯通子夏的思想。子夏弟子众多,质量很有保证。后人熟知的李悝,吴起(曾求学曾参,因黑历史被扫地出门,后来拜子夏为师),田子方(子贡弟子,跟随子夏求学,算是代兄授徒),段干木,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后转投墨家)等都‬曾是‬子夏‬的‬学生‬,当然还有个最重量级弟子:

魏文侯

《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

文章图片10

求贤若渴的魏文侯知道子夏在晋国传学,多次拜访子夏,希望子夏出山辅助他。由于此时子夏专注于教书育人和给自家老师造圣,加上韩魏赵三家名声实在太臭(对儒家而言)子夏没有同意出山,但依然给魏文侯推荐了自己的弟子段干木和田子方辅助文侯。

文侯对段干木和田子方非常尊敬,双方以友互称。应文侯的要求,子夏放松了对入学弟子的门槛要求,准许平民入学,为魏国朝堂培养人才。又重用段干木教导公室贵族子弟,田子方擅长经商和外交纵横,文侯则常给找他请教对策。最重要的是,魏文侯重用同样儒家出身的李悝实行变法。

在第一波取得成就之后,魏文侯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子夏的影响力,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邀请子夏出山。他想到了一个子夏不能拒绝的方法。

他要拜子夏为师!魏文侯亲自上门拜访子夏,对子夏行儒家的弟子礼,给予子夏国师的尊崇待遇。子夏被魏文侯诚意打动,答应文侯亲自到西河坐镇。此时子夏已经年过百岁,教书是不可能教书的,教学的任务基本由其弟子代劳。但是作为士子的精神领袖,他坐镇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大。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子夏西河授学,产生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各国为了谋取功名的游学士子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中原的文化中心自此从鲁国转移到魏国。

2,子夏的‬学生学成后大多选择留在魏国进入仕途,为魏国朝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终魏文侯一朝,人才济济,君臣和睦,为魏国百年霸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3,由于魏文侯重用西河学派士子,大家都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感。魏文侯一朝竟然出现难得‬的将相和睦的局面,李悝主持变法,总管全局,吴起领军,建魏武卒,开疆拓土,把秦国压迫得踹不过气。

4,儒家以最巅峰的姿态进入诸侯朝堂,子夏之后,后世的儒家弟子仿佛打开了新思路,他们放下过去孔子时代对于主政朝堂的执念和在失望之后教书育人的妥协,争先恐后进入朝堂,就算不能主持国政,但依然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帝王的思想,无一例外都以成为“帝王之师”为儒家弟子的最高荣耀。

文章图片11

子夏的“变”正符合魏国此时求变的局面,而出身儒家,却深受子夏这个另类儒学大师影响的李悝正是两者“变”通的实践家。

世间万物,一饮一啄,皆有定数。在经过无数的历史教训之后,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智慧确立外儒内法的国家管理体系。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可见儒法本一体,缺一不可。

当我们对历史上伟大的变法者歌功颂德的时候,当我们盲目疲劳儒学“腐朽”的时候,莫要忘了,曾有一人,给固执的儒学注入了“变”的思想。有了变数,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伟大的李悝变法即将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