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苦涩感的茶,才是好岩茶?

 小陈茶事 2023-03-19 发布于福建

《1》

“你推荐的肉桂喝起来很涩啊!”

“不苦不涩不是茶,你要是喝不来苦涩感,就不要想喝明白岩茶!”

某茶庄里,我撞见了老板和顾客的对话。

买茶者刚开始一脸委屈,听闻老板颇有硬气的话,瞬间火气全消,变得茫然而似懂非懂。

如此对话场景,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是不是也曾经发生在你们身上,或者出现在你们身边?

当你喝到一款又苦又涩的茶,正打算狠狠吐槽一番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舌灿莲花的茶掌柜。

他四两拔千金,一句“不苦不涩不是茶”,万能地解决了所有关于苦涩味岩茶的问题。

彼时,你会信服他,因为他的茶龄够老,而你刚才入门。

中国人讲究论资排辈,先入门的,总是师兄。

但其实,当你渐渐行过了很多茶山,喝过了多种岩茶之后,才会发现,这句不苦不涩不是茶,只能成为劣质茶的遮羞布罢了。

因为,不管是岩茶还是其他茶类,成品茶都不应该有强烈的苦涩味。

《2》

然而,茶叶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呈苦涩味的物质。

我们知道,六大茶类中的所有茶,原始状态都属于带芽叶的植物,后期才加工成了茶。

身为绿色植物,其叶片里的内含物质离不了有苦涩感的元素和成分——想想别的晒干草药、中药,基本都有苦涩感。

在岩茶的制作过程中,不论是走水还是炭焙,其主要目的,就是去除青叶里的苦涩物质。

但是,制茶大神们跟这些苦涩物质抗争了几辈子,也无法做到完完全全地把它们驱赶出去,只能是最大程度地让它们流失一部分、消解一部分。

由于不能完全将苦涩味物质去除,“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便应运而生,并长年存在了下来。

从正面,它可以解释茶叶的苦涩问题;从反面,则被商家用来应付那些对所售茶叶品质提出质疑的顾客。

SO,当卖茶人、商家用这句话来堵住悠悠众口时,你大可以反问他,“照你这样说,难道苦涩感越重,茶越好?”

如果他说是,你就掏出一泡非常苦涩的茶,请他大快朵颐。

请君入瓮,是最好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

《3》

在岩茶圈,确实流传着这种说法,“好岩茶,需要带点苦涩味”。

这句话的背景,蕴含着深层次的生物与化学原理。

岩茶品质高低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简说之,就是“山场”论。

山场好,决定岩茶的底子,有个好底子,才更有几率成就一泡好茶。

好比玉石,料子好,才有可能被雕琢成价值不菲的美玉。

所谓的好山场,绕不开武夷山的正岩核心“三坑两涧”,从中提炼出“坑涧”二字,便能概括武夷岩茶的好山场。

坑涧形态,类似一条凹陷的长沟,两边是高耸的山壁和茂密的植被,被层层护住的茶树光照时间很短,茶叶进行的光合作用少,从而芽叶内生成较少的茶多酚、茶碱。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越是好山场的茶,大家越是细致耐心对待,下不得重手,轻摇轻炖,这便给了苦涩味物质大量随着水分离开叶片,消失在空气中的机会。

但,就算是制作工艺接近完美,也只能降低苦涩感在口腔中的活跃程度,并不能根除。

幸而,这坑涧山场带来的轻微苦涩感是讨喜的,它不会肆意滋长,也不会胡搅蛮缠,涩感能快速化开,苦感能带来回甘,从而引爆口腔里的汩汩生津和如浪袭来般的层层回甘。

坑涧茶的苦涩感也同山场气韵捆绑在一起,它们在口腔中产生的生津回甘能带来循环式的气韵流转,能让人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隐匿在茶香茶气里坑涧山场的丝丝凉意。

所谓的清凉感,是也。

《4》

好山场的岩茶,多少带点苦涩味。

但若与“不苦不涩不是茶”这个说法结合,玩上文字游戏,把这个观点改成“有苦涩感的茶,才是好岩茶”,这就彻底逆天了。

做青时,青叶内在的涩水没走透,成品茶有明显的涩感,这也是好茶?

炭焙时,急火把茶烤焦了,成品茶能闻见明显的焦感,喝起来很苦,这也是好茶?

随便两个例子,便能轻松反驳这个说法。

茶叶含有少量苦涩物质,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能作为判断茶叶品质好坏的标准。

我们可以通过苦涩感在口腔里的表现来分析它形成的原因,从而推断这种苦涩带给茶叶的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若一款岩茶,苦感完全盖过茶香,涩感黏腻,还伴随着发麻,则此茶山场欠佳、工艺更欠缺,可果断弃之。

不苦不涩不是茶,但浓苦煞涩,则非茶哉。

是为黄连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