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2007年与仝允安和《上海中医药杂志》李艳红编辑的书信交流

 未来会更好 2023-03-19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图片

(1)仝允安老师于2007年6月给我的来信:

郝大夫,你好:

大函收悉,受益颇多。现就你给病号的信,写一点读后感,以资交流。

信中的话语平易亲切,别具风格,在讲病中,介绍经验;在论述中,举例实证,这是理性概括的力量。谈中医,道案例,把经典与体会融为一体,这是做人重道的威力!讲学习,讲实践,如见其人,这是你敬业爱民的高尚!所有这些,既展示了人文与学术的结合,又彰显了专业与学养的精湛。因此,信件交流是一种高层次的修炼。当然,少说一点过头话,会使学术的研究更能谨严与朴实,更富有境界的震撼。

            顺祝

教祺

钢钢

二00七年六月二十号

上面这封信是仝士颖老师的弟弟仝允安老师给我的回信,是用毛笔字书写。

(2)郝现军按语:我20年前曾经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先后发表过4篇中医论文,和《上海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的两位编辑有过长篇书信交流,与李艳红编辑交流的更多,记得有一次李艳红编辑还打来电话和我交流看法。李艳红编辑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做编辑很多年,编辑过很多河南省中医大夫的中医论文,我感觉到河南省的郝现军和傅文录的文章写的不错。”由于改革开放,中医大夫向全国中医类杂志投稿,杂志社都是要收取作者版面费的(一篇文章收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但当时,全国只有《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医文化》这三家杂志社是不收取作者版面费。这几天,我在清理医学资料时发现了我写给上海中医药杂志社李艳红编辑的两封信底稿,还有我和我的老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仝士颖老前辈的亲弟弟仝允安的书信电话交流,反映了当时我的一种思想。现在节选一部分如下:

鹤壁市郝现军大夫给《上海中医药杂志》编辑部李艳红编辑的一封信

李编辑:

你好,再次感谢你对我写的《仝士颖老前辈诊余随谈》一文的欣赏和精心编辑,看来我们对中医学有共同的感悟。

《仝士颖诊余随谈》一文我写好后,曾经反复研读,至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认为《仝士颖诊余随谈》是我所写的最为满意的文章,那不是我的文字好,而是仝士颖老师的思想在发光,是李艳红编辑从我繁乱的稿件中发现了这篇文章中闪光的东西,是对临床大夫有价值的,可以很好借鉴的独到见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氏璧终究会被发现。

……但是,我认为那是仝士颖老师的虚怀若谷,低调做人,从不喜欢张扬自己的品德的体现,我表面上虽然同意了仝老师以及幼先生的观点(那里面可能会有河南省《中医研究杂志》张编辑的意见,而张先生只是一个文字编辑,而不是临床大夫,张编辑不会看病),但我仍保留我的部分看法,比如说到此文“语无伦次,会贻笑大方”,什么叫“语无伦次”?此文体裁是随谈形式,并不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体例如此,就是杂谈,不可能对随谈中的某句话进行过多的专篇论述,李编辑你可能也有同感,总结老中医的经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老中医的经验非常丰富,一篇短短的文章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只是写作的形式不同罢了。我是出于内心真实的流露,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前几天我与仝士颖老前辈的亲弟弟、家住平顶山市仝允安老师通了电话,对我写的《仝士颖老前辈诊余随谈》一文进行了交流(我已经早几天把我写的这篇文章邮寄给允安老师了),仝允安老师非常赞同我的观点,仝允安老师认为: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样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被普通老百姓、大众所接受。我们中医大夫不能故弄玄虚,自称精深、高妙!

仝允安老师在电话中又给我上了一堂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的课。今将仝允安老师的部分见解简介如下:

积累的特征:(1)具体事例;(2)理论积累;理性思辩,哲学与逻辑。说的清,论的准,别人打不倒我!

仝允安老师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的的看法: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调查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判断标准有三条:(1)目的;(2)信息;(3)标准客观准确。

仝允安老师认为,任何做学问的人都不能做井地之蛙。

仝允安老师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困惑”,这样我就理解了:一篇文章有的编辑认为好,而有的编辑又不赞同,那是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罢了,我们不能强求一致!

仝允安老师又说:(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不管某编辑怎么说(指《中医研究》编辑

张先生),他也是各述已见罢了;(3)规范学术研究;(4)指导临床实践;(5)言者无罪;(6)对学术的争鸣,不要搞成个人恩怨!

仝允安特别强调指出:写文章要做到:(1)有新意在闪光;(2)独到见解(有独创性);(3)说明白。

仝允安老师还提到很多伟大人物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书籍的研究中还断章取义,为已所用,也犯过错误,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如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只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仝允安老师说:做人肚量要大,胸怀要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应该多吸取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

仝允安老师还夸我好学,坦诚,知道感恩。要在体验中醒悟。多读书,广泛涉猎医学书籍和杂志,博采众长,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学术境界,逻辑恶密,独具一格,语言和文字通达,文思清楚,努力使白己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仝允安老师说:“我哥哥仝士颖经常来平顶山市,我们弟兄经常见面谈心聊天,我哥哥曾经多次提到鹤壁市他的学生郝现军,说二十多年来,郝现军经常到郑州市去看他,郝现军好学,有悟性,知识面很广博,对中医学理解很深入,与众不同。还说他从医一辈子,带的学生太多了,但是像郝现军这样的中医好后生,他是第一次遇到。”

仝允安老师还建议我,既然全士颖老师不喜欢张扬,如果我以后再写关于仝老师老师经验的文章,可以不提仝士颖老师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开头:“我跟从我的老师多年,听到他的一切见解,加上自己的感悟,论述如下。”不过我心里总有一些不舒服,老师的东西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好象窃取似的不光彩,但仝允安老师的话有道理,我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再定吧。最后允安老师建议我多读读四书五经,《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中国哲学史》,明白事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对思想、学术的提高可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最后仝允安老师还谦虚的说:“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仝允安老师还说,郝大夫地你总结仝老师的经验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为人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价值不可估量,老师的经验像珍珠那样珍贵。仝允安老师又说,因为仝士颖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谦虚过了头,所以他容易把自己的有些东西也否定了,他自己身在其中还不自知。这篇《仝士颖老前辈诊余随谈》文章的发表,即是仝士颖老师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们想仝士颖老师最终能够明白。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

我不希望《随谈》一文在波折中流产,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仝士颖老师、我本人、李艳红编辑、仝允安老师,还有贵刊编辑等这么多人的心血!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医事业,为了弘扬仝士颖老师的思想,仝老师的光辉闪光点。

最后,仝允安老师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仝士颖老师的长期的固定的病人很多,大部分是全家都吃仝士颖老师的中药,其中一个家庭祖孙三代,老太太70多岁了,全家有病,不用一点西药,到仝老师处抓几付中药便好了,中医药是多么的神奇呀!当我提出有机会亲自到平顶山市去拜访仝允安老师时,允安老师说:“我们谈的不是很好么,已经成为至交了。”还说我的工作比较忙,大可不必跑那么远的路到平顶山市来看他,不过,他也欢迎我的到来,仝允安老师真是太好了!从仝老师安老师谈话内容和毛笔来信,可见仝允安老师思想和学术所达到的高度!郝大夫感叹:仝允安老师是道高的长者!孔子《论语·学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07年7月12日~13日,我的启蒙老师老家洛阳市郭书升先生应我的邀请,从洛阳市到鹤壁市修改《郭书升先生诊余杂谈》一文,在我所工作的鹤煤职工二院中医门诊坐诊一天,病人很多,我侍诊于侧,受益颇多。我院王冠民院长亲自为郭书升先生在酒店里接风洗尘,由众人相陪同,我们在一起谈人生,谈医道,郭书升老师境界之高,令人叹服。郭老师还特意给你们送给王院长一幅画作:洛阳牡丹图。郭书升老师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神仙、神医,这是我发自肺腑之言!郭书升老师返回洛阳后,我已经将郭书升老师的言谈和医案整理成册,准备写4篇关于郭老师学术经验介绍的文章,首先投往贵刊杂志社。谢谢贵刊杂志社各位编辑多年来对我的厚爱!

                         顺致

夏安!

郝现军

2007年7月17日

(2)郝现军医师给李艳红编辑的又一封信:

李编辑: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河南中医大夫的厚爱和器重。我的《仝士颖老前辈诊余随谈》一文,语无伦次,让您煞费苦心进行修改,终于出稿,恐怕这篇稿子是您从事编辑工作以来花费精力最多的一篇稿子,像我这样的稿子,或许有的编辑干脆就不看,别说采用了,但您独具慧眼,发现了里面闪光的东西,那不是我的文字在闪光,而是老师的经验在闪光,从您耗费心机编辑这篇稿子,说明您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这也是我由衷地尊重您,佩服您的地方。……

昨天我与仝士颖老师通了电话,仝老师很是谦虚,认为自己对现代医学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论学者之间的谈话,都很谦虚,决不会语无伦次,贻笑于大方之家的。仝士颖老师认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相当于在讲台上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表演讲,可能的读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仝士颖老师对我爱护有加,说我们每个从事于中医的人,都要牢记这两句话:“满招损,谦受益”,仝老师肯定了我有很多优点,说我真诚,坦言,好学,有悟性,特别说:“现军你与众不同。”说我10年前我只跟他学习了两个多月,就有这么大的进步,他很是高兴。仝允安老师更肯定我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仝允安老师和我,还有艳红编辑,可能都有这样一种看法,《仝士颖诊余随谈》一文,删掉的东西或许不符合杂志对稿件体例的要求,但这些东西对临床的帮助,对启发医者的思想,肯定有益,我当珍惜之。

希望以后多听听李编辑的指教,以使自己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顺致

夏安!

郝现军2007年7月11日早晨7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