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比外在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内心的风水。内心的风水理顺了,自然顺风顺水。即便遇到坏的风水,也能逢凶化吉。
1 心安,则身安 古人将心称作方寸。方寸大乱,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心绪大乱,没有主见的情况。 王阳明写过《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哲理诗,其中有两首非常有名: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万事万物的源头和变化,都只在人心。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把人的心称作无尽藏,就是没有穷尽的宝藏。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包括王阳明悟道之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心外去求。 王阳明形象地说,那些忽略内心而外求的人,就像要饭的乞丐,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个无尽藏,反而拿着钵盂去行乞讨饭。 人的心就是人生的根基,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定盘针。只有心安,才能身安。 人们都求安身立命,但如果心不安,身体就不可能安,人就会失去方向,感到迷惘。 过度的纵欲,偏见和不自律,正在扰乱我们内心的风水。让人迷失在感官和偏见里。要安心,就要扫除过度的欲望和偏见,发明本心。 2 人忙,心不忙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问老师:“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寻常就是平常,平时。欧阳德的意思是说,自己平时常常感到烦乱,有事的时候忙乱,无事的时候也心绪不宁。他寻求王阳明开示。 王阳明回答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也快。人们总是在忙,心也跟着忙乱不安定,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就像不断颤抖的琴弦。其实忙忙碌碌之后,你会发现,真正得到的东西并不多。甚至失去了很多,有些人失去了健康,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青春,还有的直接猝死在办公桌上,直接失去了生命。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些人被忙挟持了,即便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比如吃饭的时候,心里也不安定,得不到休息。王阳明认为,这是忙的后遗症。 这些情况就造成了人们不管忙还是闲,心里总是感到累,静不下来,也得不到休息。这是现代人感到累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认为,忙代表了生机,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没有一刻停歇,才有了生机。人也如此,或许只有人死了才能得到绝对的安静。只要人活着,就会有事情做。 有些人,忙而不乱,从容自在;有些人却忙的失去了自我。王阳明认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一个主宰。 心里没有主宰的人,常常被欲望奴役,忙来忙去,都在替欲望“打工”,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心里有主宰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轻重缓急,知道哪些忙碌是不必要和徒劳的。所以,虽然事情很多,却总能忙而不乱,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内心的风水。 3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改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5 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风水,字面意思是指玄学,引申意思指人的整体运势和格局。无论是怎样一种意思,人们都希望有好的风水。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人的心灵与天地的灵气是相通的。美好的心灵才能和美好的风水地同气感应,积德的人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善待,才能万事顺遂,庇佑子孙后代。 6 良知可以改运 《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老翁膝下无子,经营着一家小酒肆。看着别人家都是儿孙满堂未免悲从中来,别人也都可怜他们老两口老无所养。所幸老两口为人特别和善。 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天气里,老两口围抱火炉怅然若失。忽然看到门外及膝的积雪里有一老一少艰难的行走,其中一位老者频频摔倒在雪地里。老翁毫不犹豫开门出去把两人接到家里来。 原来他们是父子俩,老父亲因为寒邪入体生了病,老翁毫不犹豫替他们找来了郎中。看这父子俩身无分文,老翁主动承担了所有费用。谁知,花了许多银两,这个老父亲还是撒手人寰。老翁索性好事做到底,又花钱给这老父亲料理了后事。少年感激不尽,跪拜致谢。 老翁料想着少年要继续赶路办事,所以又给了少年许多路上用的盘缠,依依不舍打发他去了。 遇上这样不求回报积德行善的老人让少年感动万分,他打定了一个主意:迅速还乡把已故母亲的坟茔也迁过来跟父亲合葬在一起。他从此无父无母孤苦无依,而那一对善良的老人则无子无女,同样老无所依,这是天赐的缘分!他要回报他们的救命之恩和葬父之情,给他们做儿子替他们养老送终。 少年归来表明心迹后,两位老人求之不得,欢天喜地的认了少年做儿子,他们对少年视如己出,而那个少年更是对老人百般孝顺,羡煞旁人。 自此,俩老人安度了晚年。即便是死后都常常被祭奠,坟茔如新。 这是这一对老翁的积德行善!没有子嗣之前,也许他们属无后的“衰败”风水,但是积德可以改命!不见得子孙满堂的老人们就比他们幸福。君不见,流离失所被弃街头的老人大多都是多子多孙的人? 7 积德是好风水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再好的风水都抵不过积德行善,佛家也有“福报”之说。很多人忘记了这个根本,徒然去追求好运和好报。 商家拜财神求佛祖,希望能日进斗金,但他忘了诚信经营不唯利是从才是最好的风水; 父母三令五申,时时摆大道理,希望孩子能懂事孝顺,但他们忘了自己对上一辈身体力行的孝顺才是最好的范本; 其实,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不如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从点滴行善积德开始。佛家有言“相由心生”,当你积德行善时,心情舒畅,血脉舒畅,自然而然五官舒展,人就会慈眉善目。这于内在是最大的养生,于外在则是最佳通行证,人人都喜欢跟慈眉善目的人交际,从而事事顺心,风水不求自旺。 《道德经》中也说“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积德是一种久远的积累,是一次次陶冶和洗礼,是一遍遍对自己的锤炼。只有积累到一定火候,他的处事风格会水到渠成,他的人格魅力会恒久芬芳。这才是最好的风水! 7 8 7 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王阳明《与薛尚谦书》 王阳明曾说“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今日的失去,未必不会是以后的收获。我们生命中那些失去的东西,也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偿还。 失去了年轻的美貌,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气质与风范。青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身份证上的年龄。饱经历练的成年人,也可以拥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优雅与知性。 失去了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也许是为了逼我们走出生活的舒适圈。没有了体制内条条框框的束缚,有的人在外面的大千世界能够实现更大的抱负。 失去了一位相伴多年的情侣,也许是为了遇见生命中那个真正对的人。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走出了失恋的阴影,才能在转角遇到新的爱情。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虽然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一个事实,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却让深爱我们的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 小的时候,我们都渴望快快长大。长大后就可以赚钱养家和孝顺父母。可是我们却忘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在一步步地衰老。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将会失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父母。但他们的人虽然不在了,他们对我们的爱还在,他们留给我们的回忆还在。 父母走后,我们便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广漠的人世间自力更生。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肩上也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我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和关爱,却收获了内心的笃定与坚强。我们会带着父母当初对自己的期待,努力地活出更成熟的人生。 作家张小娴在《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中曾写到:“愈害怕失去的人,愈容易失去”。那些害怕失去的人,看不清眼前的事实,他们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是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和内在法则,不是说我们拼尽了全力就一定可以扭转乾坤。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所能控制的。当失去已成定局,与其抱残守缺,自怨自艾。不如转换视角,将我们的失去,看成人生的另一种收获。 09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0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 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1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 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2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 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 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3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 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4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5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