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中国画的“书画同源”(图)

 东耳果果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元朝  赵孟頫的《人骑图》

  中国画在创作完成之后,往往会在画面上题词,并加盖自己的印章,尤其是山水画,更是如此,成为中国画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和独特的表达艺术。在世界众多的绘画艺术中,只有中国画有如此做法。这种将绘画与书法密切结合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书画同源”。

  一、“书画同源”最早出现时期

  先秦诸子易学中的“何图洛书”,为中国画“书画同源”提供了最早的依据。

  其次是唐代的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之中说道,“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最早提出这种理论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在《题柯九思通竹诗》写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绘画。自此以后,中国画盛行“书画同源”。

  二、中国画“书画同源”的姻缘

  1、在起源上相同

  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这些字具有象形、指事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表现范围。包括对于人身的表现,如对人的外形、男女长幼、人的活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对于山川、草木、鸟兽、天文气象、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表现,进而发展到表现较为抽象的数字、方位等。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画与中国书法正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

  2、使用的工具相同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的使用工具,都是用毛笔、墨、宣纸。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就是以线条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线条的产生是通过毛笔勾勒出来。中国书法的主要书写工具就是毛笔,中国画与中国书法都离不开毛笔。

  中国画只有在宣纸上绘画,才能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韵味,中国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墨汁是中国书画的血液,同样也是中国书法的血液。

  3、技法运用相同

  中国画不同西洋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和中国书法如出一辙。中国文人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例如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里的几何透视,确切地说就是书法的空间创造。诚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说:“善书者往往善画,善由具转腕用笔不滯也。”

  三、“书画同源”为中国画锦上添花

  中国画在构图上,有时候,单一的画作会使得画面显得单调而且单薄,在画面中巧妙的使用文字点缀,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才华,而且还可以将画面在构图上达到一种平衡感,给人绝妙的艺术美感。

  中国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中国书法的抽象之美。

  “书画同源”,使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尤其是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

  四、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的独立性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虽然同源,但有各自的独立性。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但画不是书,书不是画。

  如果中国书法是直接书写文意的话;中国画则是间接传达文意。中国书法以字造型,它与物象的联系在想象之中,在韵律节奏之中;中国画需要直接诉诸于形象。

  中国书法从绘画的角度讲,是抽象的艺术,它依附于字、依附于各种书体;中国画则直接相对于物象。

  中国书法的色彩,纯粹黑白;中国画在文人画之后才以水墨制胜,之前是重彩时期。

  中国书法的章法出于文意与书意,中国画的章法缘自物象造型和主题、精神的表现。

  总之,“书画同源”是中国画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使中国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声明: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综合)内容。转载或引用本内容请保留本网来源、作者及网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