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耕历山今何处

 青庐剑客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舜耕历山今何处

             /木瓜

    当我走过三月青青的田野,来到历山庙村寻访舜帝遗迹的时候,村边的杏花刚刚开好。在历山庙的东侧,有一片疑似废弃的平地,上面碧草成茵,几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正在上面追逐嬉闹。

 村民指着那片平地对我说,那儿就是历山。 

历山

这里是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鲁西南平原上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距城区22公里,黄河就在它西北方向约10公里处奔腾而过。村里错落着几排红砖灰瓦的民房,地僻无闻。

 然而。

 地方志告诉我们:这里正是历山古遗址,是被后世无数人膜拜歌颂的上古圣王——舜的躬耕之所。大名鼎鼎的舜耕历山,就是耕于此地。

 《史记》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意思是说舜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鱼,在黄河边制作陶器。

 那么,历山在哪里?雷泽又在哪里呢?

 在菏泽市内,现有三座名叫雷泽的湖,一座在城西的高新区,供市内生活用水;一座在城东南的牡丹区,提供工业用水;还有一座就在鄄城县,位于历山庙村南1.5公里处,是三座中最大的一座。但这三座都不是真正的雷泽湖,只能算是雷泽余脉,真正的雷泽湖湮埋在14米深的地下,因自唐代以来黄河数百年的泛滥、淤积而逐渐缩小,最终于宋代彻底消失,至今将近千年。

 而历山的消失,则是“不久”前的事情。

 周显王三年即公元前366年,孟子去往卫国,经过历山,曾见舜帝旧迹。

 孟子之后900年,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曾对历山进行过形象的表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在《水经注》中,把历山与雷泽的方位都表述清楚了。这个时候,历山与雷泽俱存。

 又1300年,清代乾隆年间,孙星衍(1787年殿试榜眼,乾隆年间人)《岱南阁集·历山虞帝庙碑铭》载:“山高平地止二丈许,或言石为土掩,上有虞帝庙。”这时候的历山高约二丈,至今不过二百多年。

 又100年,清末,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山考》中把历山列为“古有今无之山”。至此,历山被黄沙淤平,完全从地面消失。

 据鄄城县文旅局的路主任讲,历山虽然古无今有,但黄土并没有把历山完全掩盖,我们今天所站立的这片平地,就是昔日历山的山顶。

 那一刻,我仿佛又重回历山之巅,举目四望,西北方向的黄河以一泻千里之势,奔腾入海;东北方是一片平畴沃野,辽阔苍茫;正南方就是烟波浩渺的古雷泽,横亘东西百余里。而就在湖山之间,房舍鳞次栉比,俨然一座城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在河边制陶,在湖畔打鱼,在田野耕种,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放声歌唱,粗犷质朴的歌声令人陶醉,正是那首古老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兮,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时,一个头戴箬笠的青年从田间直起身来,他的肤色黝黑如古铜,眼神明净似秋水,脸上的微笑像一轮温暖的太阳。他是舜。

 帝舜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舜是他的谥号。传说舜天生异相,他的眼睛里有两个瞳仁,所以名重华。在历史上有记载生有双瞳仁的人共有四个,仓颉、舜、项羽、李煜,都是非同凡响的人物。

 但是,根据《史记》所载舜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鱼,在黄河边制作陶器的事迹来看,舜的出身很普通,完全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富庶又文明的好地方。 

当时的尧帝非常赞赏舜,赐予他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还赐予他牛羊,为他修筑了仓房,甚至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经过重重考验之后,舜得到尧的认可与禅位,建立有虞国。所以舜也称有虞氏。舜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任贤使能,使得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五帝之一。称:“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后人更将其与尧并称为“尧舜”,感念其功德称之为“尧天舜日”。

 舜帝庙

历山遗址的右边,就是舜帝庙,据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皆有修复。从发掘出的古碑刻来看,南朝颜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昇有《虞帝庙碑铭》。虞帝即舜帝,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都其修庙朝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山舜帝庙的建筑最终于一九六七年完全消泯,只留下一地断石残碑。历山舜帝庙,既经历了沧海桑田,又阅尽了人间兴亡,历时一千九百余年。

 今日我们看到的舜帝庙,为不久前所修,正殿是三间灰砖灰瓦的平房,气象已然大不如前。

来到庙前,庙门,虽然不是旧物,但也古朴庄严。门匾写有“历山虞帝庙”五个大字,沉郁顿挫,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所题。

走进庙门,迎面一堵大石,层叠峥嵘,上书“舜耕历山古遗址”,古雅拙朴,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俞先生的手迹。

绕过大石,有碑房一座,里面存放着许多或完整或残缺的古碑。其中一座元代“虞帝庙碑”,碑高近3米,宽1米有余,厚0.32米。螭首龟趺,雕龙高浮,碑额阴刻篆书“虞帝庙碑”,字大如斗。该碑立于元致至三年,已有700年的历史。因饱经风雨,碑面严重剥蚀。

另有明代天启六年碑刻,碑身已经断裂,碑座为一奇特的赑屃。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祥兽。外形似,善驮重物。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在三间正殿里,居中端坐的当然是舜帝,高大、庄严,看其眼睛,果然是重瞳,眸子里透射着来自上古的神秘,令人敬畏。

正殿的东侧有小亭,檐角高挑,亭中有古井一眼,是为舜井,美其名曰“龙泉舜井”。向进底窥望,只见一孔深黑里,似有微波闪动。

传说当年舜得到了尧的许多赏赐,舜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很是眼热,就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言笑如常,并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两千年过去,到了汉代,舜挖的那眼井还在。郑玄《注》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唐代时,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说:“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

又两千年的今日,我临井思舜,不由得感慨万端。山已无陵,雷泽已竭,而一眼小小的水井竟然能够跨越四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依然保持完好。也许,这正是人心的力量,它可以比山海更宽广,比时间更久远……

山已无陵湖已没
       荒村野杏费销磨

多情最是舜帝井
       千载不改旧时波

 千年的洪荒滔滔而过,我站在遗址之上,为之四顾而神伤。当年的历山在哪里?当年的雷泽在哪里?当年的圣王在哪里?举目四望,唯有鲁西南平原上的彼黍离离,依稀是四千年前舜耕的原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