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元炁”就是启动我们五脏六腑产生活动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动力,元炁由下丹田进入先天奇经八脉,再由奇经八脉流向后天十二经脉的原穴,而转变为脏腑之真气,真气在经脉内升降出入的运动,就能启动与推动脏腑产生基本的生理功能。 所以,可以说,奇经八脉里运行的是先天之气——元炁;而十二经脉及络脉运行的是后天之气,这后天之气又具体有三层,行于十二正经及脏腑之气(主要的)叫真气;肌肉和骨头之间的气叫营气;皮肤与肌肉之间的气叫卫气。 大家注意这个“气”其实就是能量,只是这个能量很笼统,我们把能量的概念从三维人们对能量的理解给拓展开来看。三维的能量是我们能够通过人的身体,通过人的觉知感受到的,或者通过仪器探测到。实际能量升到更高的维度的时候,它依然存在。而这个能量它的自由度,它的维度境界更高的时候,它等于是三维能量呈现的本质,它的根源在更高的维度。 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气就变成了一个无下面四点水:炁。这个炁是高维能量,这就是先天之气或投影源里的能量。 按照刘丰教授提出的“有形的、三维的事物是高维的投影”来看,我们的五脏六腑包括肉身,实际上也是十二经脉的一个投影。而十二经脉则是属于我们人的能体层面。应该说“十二经脉”还不是三维的产物,而是高维度的经脉能量,它投影到了三维才产生有形有相的“五脏六腑”。 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能体和肉体都是天地阴阳二气冲和而生,表现在人体里面就是统辖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六腑属于天的阳气,五脏则属于地的阴气。 当我们理解到这个层面,就很容易理解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我们的五脏六腑的关系。五脏六腑的构成的就是高维能量的投影成像,其中,在来自于天道能量系统里阳的能量属性,构成了六腑的成像。在来自于地道的能量系统,也就是阴的能量构成了五脏。 这五脏六腑与阴阳是一个对应的关系,就像胃和脾,胆和肝,表和里,这脏腑的表里系统,它又跟哪个能量系统是关联呢?跟整个十二经脉系统是关联的,经脉是高维能量通道,所以说三维能量的一切呈现是高维能量成的像。而这个通道这个能量关系决定了成像的关系,所以我们通过针灸按摩,通过对经脉进行某种作用的话,或者对它的能量进行干预的话,它可以平衡像空间里的能量的成相质量,这也就是健康调理。 由此可知,五脏六腑经脉来源于我们先天“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两条经脉——督脉和任脉。六腑的能量来源于督脉,五脏的能量来源于任脉。所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能量又是任督二脉的投影。 《周易》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叫“先天为体,后天为用”。阴阳的本体在我们人体上是如何显现的呢?阳的本体就是象征天的督脉,阴的本体就是象征地的任脉,所谓的开天辟地在我们人体里面就是开任督二脉。督脉的阳气(体)转变为了六腑的阳气(用),这就是先天之阳在我们后天的生命体系转变为后天之阳的应用。 学习易医学的人都知道,督脉所对应的卦象是乾卦,乾卦是纯阳六爻,这六个纯阳之爻分别对应六腑能量。易医学中对应任脉的是坤卦。坤卦为六个阴爻,对应五脏的六条阴经。任脉是人体五脏经脉能量的来源。 也就是说,我们五脏六腑的阴阳二气分别来自于任督二脉。那么,任督二脉的能量又从哪来呢?任督二脉都起源于肚脐以下五寸的曲骨穴,其能量来源出于下丹田。 《黄帝内经》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任脉上有一个大家熟知的穴位叫“关元穴”,就是控制元炁的开关。关元穴是脐下三寸,关元穴的下面一寸,也就是脐下四寸即为“中极穴”。任脉“起于中极以下”就是在中极穴的下面,“以上毛际”是指小腹部长阴毛的地方。在此与盆骨交界的地方刚好有个穴,叫“曲骨穴”。也就是说“任脉”是起源于“曲骨穴”。 那督脉呢?《黄帝内经》中说,“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少腹以下骨中央”其实也是“曲骨穴”这个地方。所以说,任督二脉实际上都是从“曲骨穴”所起。 另外,《黄帝内经》里面最重视的就是后天的十二经脉。整部《灵枢经》讲的都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在临床中的生理功能、诊断、治疗,这个经脉就是隶属于我们人体无形的能体和灵体。 所以说《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就是《素问》和《灵枢》,为什么叫《灵枢》?灵是人体的灵体,枢是枢纽枢机。灵枢的意思就是说经脉是人的灵体运动的中枢。也就是说人体的奇经八脉实际上是我们人体的灵体,因为我们有形的身体,它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包括皮肉筋骨脉,但是皮肉筋骨脉也是隶属五脏。 如:肺主皮毛,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心主血脉,我们周身内外凡是有形的,都是隶属十二经脉系统,而十二正经又隶属背后隐形的奇经八脉。所以奇经八脉体系是人体无形的灵体,十二经脉体系人体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能体,而五脏六腑是有形的身体或肉体。而十二经脉之气(能量)的运动推动了五脏六腑这个有形的身体产生了各种生理功能。 所以说经脉系统对中医对人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非常重要的。用刘丰老师的高维智慧来说,人体有形的肢体和五脏六腑系统是高维无形的经脉之气的投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