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解读中医的疾病观》

 johnney908 2014-11-18

 


    初生婴儿,大多五脏安和,六腑顺畅,百脉惯通,气血运行有序,阴阳出入有度,一切恰如其分,浑然天成。生命存在所需要的一切功能,皆与生俱来,于十月怀胎之中,早已齐备。造化之神奇,诚然不可思议,实非人力所能及也!

    人之初,本无病。人体之所以会生病,主要原因有三:1、不该少的少了。2、不该多的多了。3、经脉不畅。

    何谓“不该少的少了”?答曰:气血阴阳不足是也!气血阴阳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气血阴阳不足,则五脏六腑运转无力,四肢百骸失于滋养,故能生病。

    何谓“不该多的多了”?答曰:水、饮、痰、湿、瘀、(二便)等,既非人体之所需,亦非人体原有之物,当排泄而未排泄,滞于体内,壅滞生浊,损脏器,乱气血,乃成诸病之源。

    何谓“经脉不畅”?答曰:经络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表里。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实邪内滞,经脉受阻,气血运行逆乱,升降出入失常,是以致病。

    所以,补不足,损有余,疏通百脉,乃中医治病之主旨也!

    生命原本有着完美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自我支配的能力。所谓生病,即是原本和谐、有序生理状态,因诸多因素的干扰,超出了人体自我恢复的能力,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反应。

    中医治病,既不是要改变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也不是要赋予人体什么新的功能,只是设法消除致病因素,让人体回到最初的、自然的状态-----那种与生俱来的、和谐有序的平衡状态。

 

 

---------------------------------------------------------------------------------------------

《实邪致病论》

 

     腑腑功能每因虚损而减退,从而运化失常,产生水、饮、痰、湿、瘀等实邪。此类污浊之物,初为病理之产物,后成致病之根源:它们或滞于五脏,或蓄于六腑,或渗于经络,或随气血升降运行而达于肢体百骸,所到之处,反客为主,鸠占雀巢。使脏器失于滋养而衰萎,使气血受到阻隔而逆乱,以致诸病从生。

     究疾病之源,大致上:虚证者,十之有三;实证者,十之有三;虚中挟实、虚实混杂者,十之三四。然世人每喜补法。殊不知,实邪致病者甚为多见!医者患者,岂可喜于补虚而恶于泻实?

     实邪致病,当祛其实邪,邪去则正安!即使是虚损致病,亦当先审其是否夹杂实邪。若实邪未除而先补之,虽补而不受,且徒生壅滞之患,是谓“闭门留寇、饲养家贼”。

     欲迁新居,先除其尘;欲换新物,先废其旧。推陈出新,辞旧迎新,而后焕然一新!祛邪扶正,形同此理。正邪对立,彼此不容,难以共存。邪气不除,正气难复。

    所谓“治病求本”者,消除患中之隐患也!何谓隐患?答曰:对实证而言,即水、饮、痰、湿、瘀之类是也!

-------------------------------------------------------------------------------------------

问:本是伤精肾亏,何以所出之方药多是化痰利湿之品?

    答:在补虚之前,先得将人体垃圾清理干净。况且,痰湿亦是产生病症的重要根源!比如:新家具已送上门了,旧家具还堆满房屋,请问放在哪里?山洞里住着一只虎,外面又来了一只新虎,也想住进去,如果山洞容纳有限,结果会如何?


    问:水、饮、痰、湿、瘀之类何足为患?

    答:就人体的精密与复杂程度而言,比世界上任何尖端仪器皆有过之而无不及。卫星及运载火箭的腔体内部,绝不允许遗留任何异物,那怕是指头长的一截电线,或是一颗锣钉,或是一个橡皮垫圈等,轻则导致仪器局部失灵,重则可能引起严重故障、甚至彻底损毁!人体何偿不是如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病患之躯,多藏实邪。水、饮、痰、湿、瘀虽看似不足为虑,实则为祸不浅,不可等闲视之。


    问:水、饮、痰、湿有何区别?

    答:形态与特性皆有不同。其区别如下:从清稀到浓稠、从弥漫到聚集,从无形到有形。湿多为气态,轻则无形,重则有形;散则无形,聚则有形。水、饮、痰则皆为有形之邪。实邪在腔体之外者,病浅;在腔体之内者,病深;在六腑者,病浅;在五脏者,病深。《金匮》云:(邪)在腑者生,入脏者死!今之所谓肿瘤者,多因实邪长久胶着壅滞于腔体内部所致。


    问:并不咳嗽,何以化痰?
 
    答:中医所谓之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之痰,多指咳嗽时所排之浊物;广义之痰,泛指人体内部所代谢的一切非正常生理需要之液态浓稠的分泌物。凡人体肿块、疔痈、瘰疬、关节积液等,必有浊液积聚,均可用化痰之法。今之所谓高血脂类,乃水谷精微化而不尽所生,亦可归于痰证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