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登科:炕

 晋南道 2023-03-20 发布于山西
炕,在北方农村指得是人们睡觉的地方,当地方言都把它叫作“刻(音)”,南方人大都睡床而不睡炕。我自出生后就一直睡“炕”,再加上中、小学都是在本村读的,自然是一直在睡炕。后来到镇上读高中时,睡得还是大土炕(通铺),多者十多人,少者六、七个人。冬天时不管多大宿舍,都只允许生一个炉子取暖。至于冷不冷,就没人管了。

学生宿舍

自1978年高考离开农村后才开始睡木床(上、下铺),自那时就与土炕“拜拜”了,一直到现在。经资料查证,炕是由汉族人发明的,最早出现"炕"字的文字记载资料是汉代,距今约2000多年,古代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这就自然将火炕的历史追溯到了2000多年前。

最原始的火炕


当初,最原始的火炕很简陋,就是在家里的地面上挖一个坑,如上图。上面盖上土坯或薄石板。天气不冷时人们就在上面铺上被褥睡觉,相当于打地铺睡觉。到冬天气温低时,就在坑里面用木柴烧火,把屋里烤热。当火快要熄灭时再在上面盖上薄石板或土坯,让余火把石板或土坯烤热,而后再铺上被褥睡觉,这恐怕就是现在暖炕的雏形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家里合适的地块上垒起了所谓的“炕”,其高出地面约1.2米左右,这样炕和地面就分开了。

多孩子家的土炕


在农村,房屋比较宽敞的人家是在外屋垒锅灶做饭,在里屋垒炕睡觉(当地的方言把这种工作叫做“pán  kè音”)。这样,在外屋做饭时,其烟火穿过隔墙上预留的烟道口进入到里屋的炕里而在设置的烟道内进行循环,最后再通过房屋边墙上预留的烟道冒出去。这样在做饭的同时,把里屋的炕也给烤热,卧室也就暖和起来了。另外,这种做法的好处还能使得烧锅灶时的烟火不会进入里屋,人会感到舒适。


但是,有些贫寒家庭屋子较小,就只能把锅灶直接垒在卧室(如上图)。这种做法一般是在锅上面的豁口处铺着与炕同高的木板。做饭时把木板揭开,晚上睡觉时再把木板铺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设置在房屋外边墙上的烟道出口要尽量高一些。这样,由于空气压力的影响,锅灶里的火势烧起来会比较旺。

另外,边墙上出烟口不能逆风设置,否则刮风时会形成倒烟,使得锅灶里的烟不但冒不出去,反而会倒回来呛人。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北方农村的冬天真地很难过,东北地区那就更不用说了,冷得要死。那时农村的房子密封性极差,可以说是四处漏风。院外和屋里只有土坯垒的墙和房顶可以保温,寒气主要是从窗户进来的。因为农村的窗户仅是用一层普通的白纸糊在窗框上的,有的家庭使用的是棉纸,其韧性较好不易破裂。而且为了使屋里采光效果好一些,窗子都还做得挺大,这样的屋子就更谈不上保温了。
所以,这种房屋即使在卧室里生着火炉,温度还是上不去,有时候放在卧室里的水都会结冰。小时候冬天最怕的事情就是晚上睡觉钻被窝,因为被子太凉,光身子钻进去时很难受。早上起床时也一样,(因为衣服也凉得扎心)。那个时候农村的小孩子哪里有什么所谓的衬衣、秋衣?都是光身子穿棉衣、棉裤。白天时冷风直接通过袖子和裤筒往身体里面钻。所以上小学时一下课,大家都集中在教室的外砖墙边上“挤暖暖”。
为此,每到晚上睡觉前,当妈的都会先在炉子上烧一壶开水把它灌到暖瓶里后,再放在被子里捂着,暖热被子后再让孩子们钻进去睡觉。大约在八十年代时又开发了橡胶暖水袋,这就更方便一些了。早上起床时,当妈的又总是先把炉子弄旺,再把棉衣在炉子上烤一下,而后赶紧让孩子穿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炕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火炕的内部烟道设置

北方的火炕一般是一种宽约一米八到两米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它是用砖和土坯及晒透了的干土当原材料,干土被填在底层,其高度与外屋或里屋锅灶设置的烟道口同高,而且干土必须压实压平,再用土坯在其上设置烟道。其原理是尽量让烟在炕间的各个位置都循环到,再从房屋的外边墙中预留的烟道里冒出去。总的来说,火炕就是一个小型建筑物。炕沿大都用砖砌成,比较坚固。炕内的烟道设置好后,在上面平砌上土坯,接着再在土坯上抹一层大约一公分厚的草泥,而后立即烧火,其作用一是检查哪里有漏烟的地方以便及时用草泥补塞,二是防止时间长了万一草泥把土坯润湿可能会引起坍塌。草泥烧干晾凉后即可在上面铺上炕席【注】和被褥睡觉。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出烟口的位置称为“炕稍”。一般“炕头”都留给家中位置最高的人睡觉,那个地方最暖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后来煖炕的表现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了。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寒冷的地方,现在的暖炕大部分已经从先前的火暖发展到水暖和电暖,这与过去的火暖炕相比不但环保,而且取暖效果要好得多。


更有甚者,在八十年代时寒冷地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热毯或电褥子了,这是一种接触式电暖器具,它将特制的绝缘性能达到标准的软索式电热元件呈盘蛇状织入或缝入毛毯里,通电后即发热,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被窝里的温度,同时还可除去被褥的潮湿。耗电量很小,而且温度还可以调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这些物品在寒冷地区很受老百姓的青睐,使用者越来越多。

两千多年来,人们睡觉的地方由原来的土炕发展到现在的水暖床和电暖床,它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没有战乱,老百姓生活很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再加上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类民生项目也都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现在的农村,无论是住房还是医疗条件、生活水平,包括在衣食住行方面等与城镇相比,差别在一步步地快速缩小这是华夏之福、国民之福……

【注】 所谓炕席,是用玉米的秸杆从中间割开分成两片,而后用刀具清除掉其内瓤,用外皮编制的一种用具,一般是长2米,宽1.5米。农村的方言把它叫作(“天,音tiàn”,字典上没有这个具体的字),一般把它用来作炕席。另外因为它的透气性很好,也经常被用来晾晒东西。

北方农村的席子

作者简介


刘登科,生于1955年7月,山西省绛县大交镇北册村人。1978年10月考入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1982年毕业,先后在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内蒙古地方铁路总公司、中铁六局和中铁昆明建设投资公司等单位履职,足迹遍及太焦线、大包复线、侯月线、西南线、京沪高铁等数十个铁路建设项目。曾带领团队参加了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之一——青藏铁路建设和国家首条高铁——京津城际客专建设,发表过《海子沟大桥预应力钢丝束断丝、滑丝处理方法》《长江源特大桥施工技术》等多篇学术论文。2015年7月退休,现居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