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败后清廷为何迅速认怂?宁赔巨款也不敢与日本血战到底?

 若悟369 2023-03-21 发布于安徽

上回说到甲午海战检验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绩,这一战让20多年来“同光中兴”开创的大国崛起的希望彻底破灭。

文章图片1

清廷不但要割让台岛,还要赔偿2亿3,0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是什么概念呢?两次鸦片战争的赔款都只相当于这一次的零头,而这笔钱至少可以组建十支北洋舰队。

这笔赔款加上利息清政府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付清,也就是说大清帝国从此沦为了二流国家,此后的数十年都再也无力与日本抗衡。

然而在开战之前清政府对战争的结果却是非常乐观的,除了李鸿章反对开战被骂成狗而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与日本开战,尤其是光绪的态度格外坚决。

对于时年25岁名义上亲政的光绪来说,一场战争的胜利是迫切需要的,在光绪看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的颜面遭到了立国以来的重创,但当时的英国毕竟是号称日不落的超级强国,败给这样的对手还情有可原。

文章图片2

而现在日本这个蕞尔岛夷竟然也敢挑战大清的权威,这是光绪无法接受的,在光绪眼里日本就是一个无知狂妄的跳梁鼠辈而已。

光绪对日本的看法也不是无知的臆想,事实上在当时就人力财力物力和装备而言,清廷在各方面都要优于日本,因此光绪对击败日本是信心满满的。

通过打赢这一仗可以一扫鸦片战争战败后的颓废,还能树起自己的权威,让自己成为像偶像康熙一样的真正的中兴之主,这也是光绪不顾李鸿章的多次劝谏而坚决主战的原因。

事实上只有李鸿章才了解这个看上去似乎占尽优势的大帝国究竟烂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清政府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却回光返照的人。

表面上看上去似乎还很强壮,然而腐败的病毒已经侵蚀到了帝国的每一个器官,朝廷纲纪废弛,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上至六部九卿下至基层官员无官不贪。

文章图片3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当时已经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正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北洋海军的军费也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变着花样地侵吞,作为底层的官兵,看到这样的状况又哪里还有斗志呢?

整个帝国看起来一盘散沙,慈禧和光绪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世代统治而费尽心机,各级官员为了能够在下台前尽可能的多捞银子而绞尽脑汁,广大的子民在没落帝国的夕照之下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北洋海军的官兵大多都是来自底层的子民,因为当兵打仗流血牺牲这种事情不在八旗子弟的业务范围之内。

反观日本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天皇带头省吃俭用捐款建造海军,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日本,都鲜有听说官员贪腐克扣军饷的事件发生。

在开战前,甚至许多贵族子弟纷纷主动从军,这种士气是当时的清廷无法比拟的,似乎每一个日本人都认同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文章图片4

而大部分清军士兵是完全没有这种信念的,对他们来说当兵就是拿工资领军饷而已,和打工没有什么差别,遥远的紫禁城御座上的万岁爷和富丽奢华的皇家园林与他们根本没有丝毫关系。

可以说两国的军队在精神层面上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即使有邓世昌这样英勇无畏的英雄也注定失败,这一点在战前智慧的李鸿章已看得一清二楚。

甲午战败后清廷其实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继续和日本打下去,血战到底;第二就是割地赔款,迅速认怂。

事实上当时也有人主张与日本继续打下去,因为日本虽然战胜,但也是倾尽了国力,已是强弩之末,如果战争长期持续下去,以当时清帝国的体量,日本是耗不起的,必败无疑。

文章图片5

用马关条约2亿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军费也会把日本耗死,然而在战前意志坚决一心要教训小日本的光绪却选择了迅速认怂,一再催促李鸿章赶快与日本签订条约,其变脸的速度之快让时人都感到错愕。

其实站在光绪的角度来看,选择认怂绝对是明智之举,因为认怂不过就是割点土地赔点银子而已,保住自己家族的江山还是妥妥的。

而如果继续和日本打下去,爱新觉罗的皇位能否保住就很难说了,在当时孙中山已经在日本成立了兴中会,并且在广州发起过武装起义,在清廷的眼里,革命党才是致命的敌人。

在甲午开战之前,日本发布了一篇名为“告十八省豪杰书”的檄文,此文写得文采飞扬,令清廷大为惊恐。

檄文的大意是说满清本来是塞外的蛮族,无德无功于中国,是趁着明朝的势危而窃取中原的伪政权,满清祸害中华二百余年,致使悠悠唐风脉脉宋韵断绝于中华大地。

而如今“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同伦理,如今日本是问罪满清朝廷,与百姓无关,切望十八省的豪杰唱义中原,组建革命军,将满清蛮夷逐出中原为明朝报仇。

文章图片6

可以说日本人的这篇檄文非常高明,利用满汉之间的矛盾直指清廷的软肋,当然,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道统的说辞是虚伪的,但日本对满清政府的蔑视却是真真切切的,这从后来日本政府和民间都在明里暗里的大力支持反清的革命党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里再多说一句,在清末民初的这个历史时间点,其实中国对日本并无恶感,政府乃至民间的精英都将日本当成榜样,认为明治维新让日本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列强,是东亚黄种人的骄傲。

这期间包括鲁迅、李叔同、董必武、蒋百里、蒋介石等一大批民国精英都扎堆到日本留学,大家都认为日本的模式也同样适合中国,也能让中华民族在短时间之内崛起。

这种想法虽好,但是如果有满清朝廷的存在,那么一切都是枉然,因为慈禧和光绪始终把自己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不惜割地赔款损害国家的利益来换取这个没落而腐朽的王朝的苟延残喘。

满清的统治者始终不愿意进行彻底的宪政改革,顽固地想留住中国人头上的辫子,在辛亥的枪声中,这个庞大而虚弱的王朝终于应声而倒,中国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时代。

文章图片7

清帝退位的同一年,日本也进入了大正民主时代,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日本政局的悄然变化,军部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中国的东三省成了日本军部少壮派军官们锁定的目标,而灾难的种子也在此时慢慢萌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