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27篇:读文有思∣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语文老师能做什么?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语文老师能做什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很多次听课,我都发现一些教师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癫狂”状态,要么是激情朗诵自己写的一段话,要么直接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的高度,号召学生向某某英雄或道德模范学习,要么就是组织学生大声呼叫某种口号性的东西。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浑身不舒服。课后交流时,教师会坦陈“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就是立德树人”等。更奇怪的是,在某些场合甚至在教学比赛时,往往这样的“收尾”还会获得高分,真是咄咄怪事。

举个例子,执教《老山界》,在课堂结尾需要直接号召同学们向革命先烈致敬,向英雄模范学习,这种大而无当的所谓的价值观教育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宁鸿彬老师说:“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适时进行的。”对此我十分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句子,并且将自己置于“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的情境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红军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去感受,并在实际行动自觉地践行。

还有的教师会在最后几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小结的内容不是课文的内容,而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或具备的技能,这种知识、技能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是紧密结合的。这样的小结,实际上就是评价,这也实现了我所说的“变结为评”,就是把课文内容的总结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过总结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或者说只是提供了某种标准,进而指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如果能够在最后5分钟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那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请学生对照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评价方式,比那种喊口号式的课堂收尾有价值得多。

前段时间听周雯丽老师执教《老山界》,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撰写碑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但问题是如果只是以作业的形式出现,而且“布置作业”只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而不是真正地布置作业,这个环节就太浪费了。教师完全可以将之前的内容加以压缩,用最后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碑文,当然也需要设计一定的情境。如果5分钟不够,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一直讲,《老山界》是一篇相对容易读懂的现代文,教师不需要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够学会的知识上花费时间,浅易现代文的学习要用复杂成果来呈现学习的结果。“撰写碑文”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当然可以多花一些时间。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1期全文转载了江苏省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袁静老师发表于《考试与评价(语文教研版)》2022年第7-8期的论文《为语文课找回“对象”——初中语文任务设计举隅》。这本是一篇研究语文任务设计的文章,即“在日常教学中为语文活动设立'对象’,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自主完成任务,在文本重构中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作者这个思路,我认为用于“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的学习设计,是很恰当的。例如作者设计的如下任务:

任务1:将《关雎》《蒹葭》改编成有“我”的散文(诗),对象是“淑女”和“伊人”。请不要使用参考书,尝试根据阅读后的第一印象改写。

任务2:请你为诗人常建发一条朋友圈,发表他来到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如果可以的话,再为这个动态配张简易的图片。也可用语言描述画面,说明构图。

任务3:请将《北冥有鱼》改编成一则奇幻的童话故事,对象是小学生。请注意故事语言的连贯生动,可加入一些补充解释,不要只做简单的翻译。

这三个任务中,任务1和任务3属于黄厚江老师说的“文本变形”,即用其他文学或文章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重述,任务3更有写作对象意识。我比较赞赏的是任务2,在虚拟的情境中,结合现代元素,完成相应的任务,借以深化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理解。其实,任务1、任务3与任务2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前者依然还是“学语文”,后者则是“用语文”,所谓“用语文”,就是运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任务2的价值更大。因为“学语文”本身不是目的,“学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语文”,当然,“用语文”要建立在“学语文”的基础之上。那么,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设计一个“用语文”的环节,不仅可以评价学生课上所学、所得,更可以深化“学语文”的结果。作者还围绕《最后一次讲演》设计了一组任务,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4个任务:假如你是现场的西南联大学生,回去后写一则消息报道这次讲演,发表在校报上以告知全校师生讲演盛况。该任务指向的是演讲的“针对性”,而用在课堂最后5分钟,我觉得也是十分合适的。

当然,这些任务难度不一,有的较为简易,有的较为复杂。也有一些任务,学生不可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这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想表达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最后5分钟,教师不要通过喊口号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而是要扎扎实实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这样既能确保教、学、评与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同时也能将“学语文”深化为“用语文”。教师可以在袁静老师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争取创设出更多的适合“最后5分钟”的有效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