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个圣人”曾国藩有多自律?他的六大读书法就是答案,颠覆想象

 海辉一色 2023-03-21 发布于湖南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明阳,一个是曾国藩。”

圣人,不仅是指有天德之人,还必须于当世、后世有大功,且极具智慧,留下了传世的经典作品。圣人的这三个衡量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

曾国藩能被冠以“半个圣人”之名,已是极高赞誉。有人甚至说:若他未曾因为天津教案等事件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他极有可能会是近代唯一的圣人,从而真正与孔子、王阳明齐名。

曾国藩能被后世称为“半个圣人”,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坚持了一辈子的六个独特读书法有关。

第一,将读书分为“看”、“读”、“写”、“作”四个部分。

曾国藩的四步读书法里的“看”很好理解,重点看看第二三四。

第二是“读”,这个读实际上大声读,他主张读书以声调为本,即:读书在高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作者行文的内涵,便于加深记忆和理解。他甚至认为:很多起先读不懂的诗文,只要大声读几遍,就立马懂了。

他还特别强调:大声读的部分,一定必须是经典。至于“看”,就可以随意很多。

那么何谓“经典”呢?曾国藩认为:思想性的、智慧性的书籍,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他们都可以称之为经典。而其他类别的书籍,如知识类等,它们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所以不论多出色,也不能称之为经典。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经典,还鼓励后人多读经典,他主张: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因为精读能保证所学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曾国藩大声读书的习惯,自他少年时期就有了,他还曾为此留下了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故事说:他幼年时一次正扯着嗓门大声读书,一贼人到来,想等他背完书进房偷窃。可没想到的是,曾国藩一读居然读了几个时辰,而且还没背出来。贼人见状气不过,直接走到他跟前将那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故居

这个故事的真假有待考证,但它却确确实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大声朗读的曾国藩。

说完了“读”,我们接着说“写”和“作”,写很好理解,就是书法,“作”也不难理解,就是写作。“看、读、写、作”四个字实际是曾国藩在告诉世人:读书要讲究成体系地读,不能只一味地看、读。

第二,重读书前的仪式感。

读书也要仪式感吗?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是个问题的问题,在曾国藩看来却从不是问题,而是一件如出门要穿衣一般的稀松平常事。

曾国藩每日读书前都会遵守四个成文的规矩,一是主敬,二是静坐,三是节欲,四是节饮食。

所谓主敬,是指读书前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这个意思从字面就能理解,它是说:曾国藩每天读书前一定穿戴整齐,且已排除杂念、头脑清醒,就如同红日要初升一般。

“主敬”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知识的尊重。曾国藩始终认为:一个人越尊重知识,他所获得知识也将越多。也只有对知识尊重的人,才能真正通过读书获得大智慧。

由此,我们便可想象:每天黎明时分,曾国藩就已梳洗妥当,精神抖擞地端坐书桌前,双手捧书、虔诚地大声朗读。

静坐是曾国藩每日的功课之一,他每日一定会静坐四刻,即一个小时。静坐时,他盘着腿,闭着眼,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为什么曾国藩强调读书要静坐呢?原来,曾国藩认为:读书既是一件神圣的事,那么做这件事时,最好是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全身心临在地做。而静坐,恰恰是最能让我们排除一切杂念的最佳方式。

曾国藩

强调读书需节欲的曾国藩,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是黎明时分,即4点到6点之间,具体是:哪个点醒来就哪个点起床。

之所以强调早起,是因为曾国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这是极容易产生生理欲望的时候。如果人能在这时候迅速起床,就可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

听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确定,曾国藩认同道家某些观念,比如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等等。

曾国藩强调读书要“节欲”,实际是强调要保持读书人的精气神。那么,既然要保持精气神,为何又要主张节饮食呢?食物不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精气神吗?

曾国藩当然知道食物对于我们维持精气神有着重大的作用,但他同时也清楚:一旦人吃得太饱,尤其是肉类吃得太多,我们的大脑就容易昏沉,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这个实际很好理解,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饥饿的确更有利于学习。当我们吃太多时,我们的血液将过多地向肠胃集中,而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相应会缺血、缺氧,使人困倦,思想涣散,大脑反应迟钝,这时学习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

为了学习,曾国藩几乎每顿饭都只吃七八分饱,或许也正是因此: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曾国藩的画像里,他的面容给我们的感觉总是很清瘦。

第三,曾国藩读书喜欢动笔墨。

曾国藩少年时期,并未掌握真正的读书法,也因此,他考秀才就用了整整九年,九年间,他落榜了六次。而第六次落榜时,他的考卷还被当做反面教材拿出来示众。考官给曾国藩的那份试卷的评语还是:文理不通。

曾国藩读书如此发奋,为何还会出现作文“文理不通”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书没读通。而书之所以没读通,往往是因为读书的方式不对。

曾国藩考中秀才后两次考进士,也都落榜了,就足以说明他当时的读书方式出了问题。好在,就在第二次落榜后返乡途中,他无意中干了一件大事,继而无意中改变了他的读书方式。

原来,曾国藩返乡时,发现自己的钱用完了。这时,他正好在江苏徐州睢宁遇见了一位老乡。老乡听说了他的遭遇后,很爽快地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

得了一百两银子后的曾国藩居然在江宁遇到了一套《二十三史》,要是在以前,曾国藩看都不敢看这套书,因为这套书的价格是他这样的耕读家庭子弟所承受不起的。

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曾国藩兜里揣着一百两银子,这笔钱几乎刚刚好购买这套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曾国藩终于铆足了劲,豪迈地买下了这套《二十三史》。

买下这套《二十三史》后,曾国藩发现自己没路费回家了,他只好典当了身上的衣物,凑了路费回到家中。

到家后,曾国藩原以为父亲会痛骂他,可父亲曾麟书看了看他后却说:“你用借来的钱买书,我不怪你,只要你能把买的书认真圈点一遍,就算对得起我了。”完了之后,父亲还承诺会给他还钱。

曾国藩感动不已,当晚,他就把父亲的话写在了日记本上并发誓说:“我以后每天都圈点十页,如果有间断,我就是不孝子。”

立下誓言后的整整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每日闭门苦读,且每读几句就在书上认真圈点。日久后,这套书上到处都是他的笔墨。他从此时起掌握了真正的学习法,养成了读书非得动笔墨的习惯。

曾国藩故居

第四,读书重归纳,总结。

曾国藩曾经针对如何读书说过一句话,他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他的言外之意是:

“读书要注重消化归纳,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不动脑筋的读书是无法做到这点的;手要勤,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吸收。”

曾国藩几乎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写读书笔记,除经史类书籍外,他读书还常随手摘记。而这些摘记的内容,他还会经常性的去翻阅,以“温故”。

读书归纳总结除了有利于“温故”,还有利于让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一边思考,一边读书,方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第五,读书重“笨”。

曾国藩认为:读书最忌讳的是聪明,因为人一旦聪明就会想着寻找捷径,可真正的读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真正的求学之路,全靠日积月累,也就是靠一颗恒心。

也因为强调“恒心”,曾国藩读书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看完一本书,不能翻下一本;没看懂这一句,不可读下一句等等。

这种读书法实际就是“沉浸式读书法”,它和国学大师王国维主张的“学习的境界是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坚持的“沉浸式读书法”,很笨,但很管用。想想,当你沉浸进去时,你将能全身心临在地收获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啊。

曾国藩读书的“笨办法”里,包括“专”,这里的“专”实际是“定”,就是“读书不二”。所谓“读书不二”,就是说我们读书确定方向以后,要在这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看。他曾在教弟弟读书的家书中说: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若志在穷经,须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竞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曾国藩的弟弟们

曾国藩强调“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真正能做到精通的只有一两样,若把控好了这一两样,其他的将可以触类旁通。

曾国藩读书还有很多笨法子,他甚至给自己定了很多关于读书的铁规定,比如:自己每天必须读书满20页,且不能因为忙碌或者生病等任何借口而推辞。

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满20页的习惯,他晚年时依旧在坚持。

晚年的曾国藩异常忙碌,他先后出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在南京、保定两地任职。期间,他经常车船劳碌、人在旅途,可不管旅途中多么疲累,他也绝不浪费时间,总是设法在轿中、船上读书。

晚年的曾国藩身体欠佳,可公务却非常繁忙,他不得不找零碎时间看书,而这些零碎时间,通常是在晚上。只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白天才能偶尔抽出时间看看书。

或许是因为长期夜间看书、船上、轿中看书影响视力的缘故,自1869年入冬开始,曾国藩视力越来越差,最后他看字竟如隔着烟雾。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从未停止看书。

1870年三月底,曾国藩感到眼睛模糊得厉害,就叫来儿子曾纪泽帮忙检查眼睛。也是直到此时,曾国藩才知道:自己的右眼已经全盲了,而左眼也仅仅能看到一点微光。

只能看到一点点微光的情况下,曾国藩依旧手不释卷,他总是看一会儿,静坐一会儿,每日如常地支撑着病眼看书。

直到去世的前几天,双眼只能看到一点点微光的曾国藩,还在看宋代理学家的《二程全书》,他似乎是希望在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理学探究上,给自己划一个句号。

第六,读书注重“涵泳”。

“涵泳”二字,是曾国藩六大读书法里最难理解的一个,但也恰恰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个“涵泳”的意思,是指在读书的同时,要切己体察,联系自身实际来体会书中的话。

曾国藩曾在给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这样论述“涵泳”:

“涵就是要有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不及就会'难透’和'枯槁’,过之就会'离披’和'伤涝’,而且这个度要适合自己。泳,如鱼游泳,善读书者,就是要把书看作水一样,使花稻得以滋润,使人和鱼得到快乐。读书是对人的滋润,是人从读书中得到快乐的心境。”

曾国藩认为:涵泳之后的静思、回味,就是读书“切己体察”的境界。

相比之下,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切己体察”,侧重于把书本知识见之于自己的行动,强调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曾国藩对“切己体察”则强调的是:读书更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生活,来察悟书中的内容。

曾国藩坚持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对知识有了切身体悟,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曾国藩曾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说:

“尔现读《离篓》,即如《离篓》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这段话比较费解,它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

“我以前对《离篓》里的那句'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认识不足,可我现在身处高位后,在处理各种事物中很自然就体会到了:如果“上无道揆”,就必然“下无法守”,都认为自己对,而随心所欲没有法度,就必然会造成以下凌上的乱局。”

曾国藩经常告诫后人:要多去经历,人的阅历越久,对读书的“体察”越真。

在曾国藩看来,突然在实践中明白了书里的内容,几乎等于与先贤们“神交”了,这也就算是把书读通、读透了。

回头看,曾国藩的六大读书法,核心始终是“坚持”二字,每一种方法都不能模仿,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所以,我们最后可以总结:真正的学习法,往往极简单,唯“坚持”二字最难!

发布于:天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