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辩证思路(下)

 胡萝卜家园 2023-03-21 发布于河北

有深度的民间验方,有方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请关注上方国医世家老号公众号!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慢性肝炎久病邪伏,出现鼻衄,齿衄,宛如刺痛腰背当如何应对?

当出现以上症状之时往往是肝病迁延日久,病邪入络,“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这是前人可贵的经验总结。慢性肝炎病程较长、尤其以邪入络多见,但是慢性肝炎之邪入络病,与杂症肝病之络病,病因有所不同,治法也有所不同。简单的说,慢性肝炎之络病,是自外而入内,是外入之邪毒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进而出现痰瘀留滞,邪毒夹痰瘀混入血络之中所致;而杂症肝病之入络,实际上是体内阴阳变动,气血逆乱,导致痰瘀阻滞,络脉不和之故。所以慢性肝炎之络病,为病邪深伏之证,往往急切难除,肝功能恢复非常慢且困难。正是这样的原因,治疗慢性肝炎邪入络病,应该注重搜邪;而治疗杂症络病,则是强调宣通,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慢性肝炎之络病,以肋痛为主症,并且痛状如锥如刺,痛彻腰背,伴有胸脘窒闷,嗳气不爽,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舌紫暗,脉弦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治疗,可以借鉴吴又可、薛生白二人之法。吴又可治正虚疫邪陷于经脉,分营血相结之“主客交”,立“三甲散”,方由: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白僵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等组成。通络注重搜邪,搜邪不忘扶正。用药精准,立意超群。而薛白生深得吴氏心法,治“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他认为这是“邪入厥阴,主客浑受”。跟吴又可思路相似,用药:醉土元,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从药物制法上提高认知,颇有见地。慢性肝炎正虚邪伏之肋痛,乃痰瘀凝络,一时较难厘清,立法用药,宜以搜剔于扶正之中,吴氏方法值得借鉴,如去方中蝉蜕,加桃仁,柴胡,效果就会很好。

慢性肝炎久病还有一个症状,那就是出现牙龈出血,鼻子出血,这是气病入血的征兆。关于牙龈出血,流鼻血的病机,一般是阴阳不相维系,或阴虚阳亢,迫血妄行,或阳离阴走,血溢脉外。《景岳全书·杂症谟·血证》指出:“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从气血盈亏,动静虚实来探究血证之病机,这个特殊的点确实值得学习。慢性肝炎因可见多脏腑之病候,而牙龈出血,流鼻血又有阴阳虚实不同,或是肝脾两虚,统藏失职;或是木火内燔,心胃淫热。这种截然不同的症候表现,是因为先天禀赋不同的差异,病程长短以及治疗不当所引起的。所以要治疗这类表象,首先应该审察阴阳,另一方面,慢性肝炎之血证,有其特殊性,往往均可出现湿热邪毒之病候,姑且称之为“毒郁于经”之名吧。阴虚出现的牙龈出血,鼻血,乃是湿热郁毒太久了,化火伤阴,络伤而血溢所致。即使是阳气虚弱的患者,也不能忽视了邪毒蕴伏的一面,所以解毒的方法无论阴虚阳虚,都要考虑。

慢性肝炎阴伤血溢,症见身热头痛,或低热缠绵,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燥,脉弦大者,可以用犀角地黄汤为主:水牛角丝30---60克代替犀角,加升麻、玄参、小蓟、大蓟、寒水石,知母、土茯苓、川军炭等。若是阴虚肝旺,木火内燔,易动冲任之血,犀角,地黄能清心安胃,兼泻木火,当首选之。加玄参,知母,寒水石,取其滋水救焚之意;升麻、土茯苓则为解毒而设;川军炭既能清泻热毒,又可凉血止血,应用甚佳。

慢性肝炎迁延日久,而出现阳虚出血者,也不是没有,症见面色浮黄,体倦无力,头晕神疲,稍有活动就会出现牙龈出血,鼻血,大便溏,小便深黄,脉弦虚大,此证不可认为是阴虚之证,如误用凉血滋阴之药,定会加重。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觉得本文分析透彻,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