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究竟何意?唯有河南方言“中不中”才能告诉你真正答案

 渐华 2023-03-21 发布于山东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对这个问题,至少从北宋以来,就搞不清楚了。你如果看学者的注解,也是越看越迷糊,包括那些历史上名气很大的大师的,譬如程颐、程颢,朱熹。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将“中庸”神秘化、静态化了。其实“中庸”很普通,一点也不神秘,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就是现在河南口语中的“中不中”的“中”。

也就是说,对中庸的准确意义,历朝历代所有的典籍中的注解加在一起,还不如这句河南方言。

文章图片1

“中不中”的“中”,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和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判断。“中庸”的“中”,就是对是否合理的一种判断能力,也是用使得自己的判断能够达到合理的能力。概而言之,“中”是指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很成熟、高超的思考判断能力,能够对自己所处的外境、事件做出合乎义理的判断,进而做出合理义理的选择和行动。

程颐、程颢兄弟对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个解释的最大问题是,是将“中庸”静态化了,让人摸不着头脑。抹杀了“中庸”中所包含和倡导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教人去信仰、迷信,这样就神秘化、神圣化化,也就是宗教化了。

文章图片2

朱熹的中庸的理解,基本上是对二程的直接继承。他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心法”二字来自佛教,就是悟透和抓住那个至高无上的“佛性”。这意味着,朱熹是见将“中庸”看成类似于佛教中的佛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其他宗教中的神灵的东西。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对“中庸”的注解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静态且神秘。

其实,《中庸》并非传授什么神秘的修禅式的心法,而是解释儒家所倡导的实践原则、做事原则,就是教给大家如何去正确地做事,如何让自己的决定和行为都正确合理。

相对而言,作为《大学》更偏理论,《中庸》则是对理论的实践。《大学》是学,《中庸》是做。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是学,后四条是做。或者说前四条是内圣,后四条是外王。“内圣”就是让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充分养成,“外王”就是运用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去做事,使得自己的行动都合乎义理,都“中庸”。

“中和”是对如何做到中庸,以及如何判断达到中庸的具体展开。宋明理学同样将其错误地静态化、神秘化了。就是《中庸》开篇不久所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宋明理学的学者们,都普遍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也都将其作为重点、难点去解读,从二程、朱熹到王阳明,都是如此。但是都没有解对,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静态化、神秘化了。

朱熹是这么解释的:“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故谓之和”。

也就是说,朱熹把“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成一个静态的东西了,这个东西就是“性”,也是“中”。然后,喜怒哀乐就是从这个“性”中所发出,由性所决定,“和”就是由性到情的发出过程。

文章图片3

其实,“喜怒哀乐之未发”并非是指一个静态的实有之物,而是在描述你在思考和判断时的状态,是说当年在思考和判断时,在做决定时,没有任何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如果有着这些情绪的发生,如果你带着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某种情绪去思考,这些情绪就会影响你的判断和选择,使你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对《大学》“正心”的对应。《大学》对“正心”的说明是:“身(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意思是说,心在思考时,不能受情绪的干扰。一旦受到某种情绪干扰,心就是失其正,不能客观正确地思考和判断。“正心”就是学会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和判断。

从中这里,也可以体会上面指出的,《大学》是学,是理论,《中庸》是做,是实践、落实。

但是,人总是有情绪的,绝对控制和抑制情绪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思考和决定时,也会有清楚出现,但是要保证这时的情绪不要影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让自己的情绪的爆发都和合理的、有度的。这就是“发而中节,谓之和”。

所以,“致中和”,就是通过正确地思考判断,做出合理的决定。

“中庸”就是“致中和”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能够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合理”就是合乎义理。

这是儒家和孔子非常重视“中庸”的原因所在。其实,中庸就是心性,就是德。而心性和德,所指的就是人天然所具备的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修心养性、成德,就是让自身所天然具备的思考能力充分发育、成熟。

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性,如何成德。答案就一个字:学。通过学习而让自己的心性能力充分发育。所以,儒家非常重视学习。《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还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让认为“古之学”才是真正的学,“为己”,就是培养和发育自己的心性能力,即培养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