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至”,极也;“鲜”,少也。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曰:“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应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本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理解“中庸”,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注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解释“庸”的平常一词,中的“常”字一般理解为恒常,所以庸字的意思就是始终保持。按朱熹的注释“中庸”的意思就是保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状态。 朱熹还引用了程颐先生的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这种解释与朱熹自己的注释意思基本一致,中就是不偏,也就是即不偏向过,也不偏向不及,既不左倾又不右倾。庸就是不易,也就是不改变,也就是恒常不变。不走极端才是处世治事的正道,道之恒常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时至春秋末年,没有人再讲道德仁义了,德的最高层次---中庸之道也就看不到了。 《中庸》中对于“中”是这样定义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都是情感之极端,《中庸》是用“喜怒哀乐”来让人体会过与不及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谓之中。即使发也要“中节”,意思就是不要过分,这叫做“和”。中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则是达到道的状态并保持恒常。《中庸》的内容以后在学习《中庸》时再总结吧。 孔子将中庸视为最高层次的道德,是希望教导大家不论是处事还是待人,不偏不倚,即不过分也无不及,努力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践行中庸之道,才是学以致用的正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