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速递 | 北大教授潜心力作,一部书贯通印度五千年历史与文明

 heshingshih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21

三月

星期二

它在摸索中前进,尽管困难重重,走了不少弯路,还是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得以逐渐崛起,成为日益强盛的世界大国。

——《简明印度通史(全3卷)》

图片

随着中国印度友好关系的增进和两国人民经济文化往来的频繁化,随着印度在亚洲和世界事务中话语权的日益加强,作为印度的近邻,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想要了解印度,包括其历史和现状;有些对印度已经有初步了解的人希望得到更多信息,有更系统的认知。知识界对印度更是越来越有兴趣,期望从学术视角更深入一步,探索印度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变化,从而能对今日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更理性的认识。

图片

总统府

的确,从研究的角度说,印度历史是非常丰富,非常有典型性,很值得深入探讨的:上古时期,印度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整个古代,印度灿烂的文明包括思辨领域的活跃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发明足以使它置身世界文明前列,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古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很大,不仅东西方不同,就是东方国家也存在很大差别,印度作为社会结构有突出特点的东方国家类型之一,可供与其他类型国家做比较研究。近代时期,印度是世界最大殖民国家英国的最大的殖民地,英国殖民剥削的各个阶段、各种殖民政策和措施几乎都在这个世界最大的试验场试验和实行,要了解世界范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对所在国造成什么影响,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印度这样提供完整的答案。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同样特色鲜明,非暴力不合作道路为印度首创并取得成功(在一定条件配合下)。没有人能否认,在世界反帝反殖民主义的伟大斗争中,这种别具一格的斗争方式被不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者在实践中应用,甚至奉为榜样,对这些国家民族斗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独立后的印度是一个新兴大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在世界舞台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最早摆脱殖民枷锁的国家,如何清除长期殖民统治留下的创伤,如何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一个独立繁荣富强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它在摸索中前进,尽管困难重重,走了不少弯路,还是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得以逐渐崛起,成为日益强盛的世界大国。印度历史既然具有上述这般特色,难怪学界都想了解它、深究它。研究印度历史,不仅可以使学者们更深刻地知道印度的发展由来,看懂今日印度,而且对他们扩展观察问题的历史视野,丰富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增强人文素养都大有裨益。

图片

卡朱拉霍神庙

《简明印度通史(全3卷)》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版的,既是出于与学界同人的学术探讨,又是为了满足广大非历史专业读者增长知识的需求。

笔者在多年从事印度史教学研究中,已就印度古代史部分、殖民地时期和独立以后的历史分别写过断代史。近年来用了一些时间对这些断代史加以补充、修订、整理,吸收国内外研究新成果,整合成这部通史。全书分为三卷,即上卷“古代部分”、中卷“殖民统治时期”和下卷“独立以后”。下卷从自治领时期写到2004年团结进步联盟建立政府为止。全书力求线索清晰,观点鲜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每卷卷首都设有绪论,把该时期历史的重点和主要特点提炼和勾画出来。

图片

甘地纪念馆

通史内容广泛,史料浩繁如海,非任何一个人所能完全把握。本书有笔者在多年研究中形成的对印度历史发展的一些看法,但必须说,在更大程度上是继承国内外学术界已取得的成果,是转述前人的成就。继承是主要的,自己的探索只是一小步,且范围狭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无论在史料的收集上,在分析论证的深度上,在新信息的补充上,在叙述表达的准确性上,都一定有很多欠缺之处。笔者只望本书的出版能在现阶段填补短缺,满足需求,并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国史学界更深入地研究,早日产出更能适应读者需要的印度通史著作。

书中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2018年于北京大学

(节选自《简明印度通史(全3卷)》前言;图片来源于列国志《印度》)

书籍信息

图片

简明印度通史(全3卷)

林承节 著

2023年1月出版/定价298.00元

ISBN 978-7-5201-9946-9

内容介绍

印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其灿烂的古代文明享誉世界,近代饱受殖民侵略和压迫,通过独特的非暴力斗争道路(在其他条件配合下)取得独立。独立后的印度在国家建设上历经艰难曲折,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前进,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具有很大世界影响力的东方大国,发展速度跃居世界前列。作为印度的近邻,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想要了解印度,包括其历史和现状;有些对印度已经有初步了解的人希望得到更多信息,有更系统的认知。这样,就需要有一部较全面系统又较为简明的印度通史,以方便阅读。

本书从古代写到21世纪初,全书分为三卷,即上卷“古代部分”、中卷“殖民统治时期”和下卷“独立以后”。独立以后篇幅较多是这部通史的特点。各卷卷首分别有绪论,提炼和勾画出各时期历史的重点和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

林承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金寨县人,1936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史和中印关系史。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独立后的印度史》、《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印人民友好关系史:1850~1949》、《印度政坛新格局》、《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编,撰写部分)、《殖民主义史·南亚卷》(主编,撰写部分)、《世界近代史》(与潘润涵合著)等。在国内外(英国、印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 上卷 / 古代部分 -

绪论

第一章 古代印度综介

一 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和印度名称由来

二 地理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 印度古代文献简介

四 印度古代史研究概况

第二章 史前史、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 史前史

二 印度河流域文明范围、年代和起源

三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四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第三章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一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河、恒河流域

二 国家的形成

三 种姓制度的产生

四 婆罗门教的形成

第四章 十六国时期

一 十六国并立与摩揭陀的兴盛

二 经济发展和阶级-种姓关系的变化

三 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第五章 孔雀帝国时期

一 孔雀帝国的建立

二 国家机器和统治方式的发展

三 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四 奴隶制的发展

五 宗教状况

六 种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七 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八 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

九 帝国的瓦解

第六章 南北诸王国割据和贵霜帝国

一 割据局面的重新出现和贵霜帝国的兴衰

二 社会经济发展

三 奴隶制的衰落

四 佛教的继续传播和大乘佛教的产生

五 婆罗门教正宗六派哲学的初步形成

六 文学艺术

第七章 笈多帝国时期

一 笈多帝国的建立

二 南印度的政治形势

三 笈多帝国的统治制度

四 社会经济发展

五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六 婆罗门教转化成印度教

七 文学艺术

八 笈多帝国的灭亡

第八章 戒日帝国及其后地区性王国长期割据时期

一 戒日帝国的兴衰

二 封建分裂局面在全印的发展

三 7~12世纪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

四 7~12世纪的经济状况

五 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六 种姓制度的强化

七 教育和文学艺术

八 南北文化融合与并存

九 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入侵

第九章 德里苏丹国时期

一 德里苏丹国的王朝变迁(上)

二 德里苏丹国的王朝变迁(下)

三 维贾耶那伽尔和巴曼尼的兴衰

四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体制

五 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政策

六 德里苏丹国的土地制度

七 德里苏丹国的税收政策

八 13~15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九 封建压迫和人民起义

十 苏非派与虔诚运动

十一 巴曼尼王国和维贾耶那伽尔王国状况

第十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

一 莫卧儿国家的建立和最初的领土扩张

二 一段插曲——苏尔王朝

三 阿克巴的目标——统一印度

四 帝国版图扩张达到最高峰

五 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体制

六 莫卧儿帝国的土地制度

七 宗教平等政策

八 联合印度教封建贵族的政策

九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

十 16~18世纪上半期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奥朗则布的倒行逆施

十二 反对莫卧儿统治的起义和独立斗争

十三 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第十一章 西方殖民者在印度的早期侵略活动

一 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二 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三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早期侵略活动

四 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早期侵略活动

五 英、法殖民者侵略野心的增长和激烈角逐

第十二章 穆斯林王朝统治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的变化

一 在社会方面带来的变化

二 在文学艺术方面带来的变化

附录一 《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

附录二 印度古代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 中卷 / 殖民统治时期 -

绪论

第一章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孟加拉

二 南印度三国抗英同盟

三 迈索尔被征服

四 马拉特联盟被征服

五 附属国体系的建立

六 信德和旁遮普被征服

第二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早期统治和榨取

一 早期统治体制的建立

二 早期的殖民掠夺

三 正规地税制的实行

第三章 自由资本主义殖民政策阶段的开始

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取消和在印商业活动的终止

二 殖民统治体制的变化和统治政策的新调整

三 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四 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拓

五 有限兼并土邦

六 殖民政策新阶段对印度的影响

第四章 早期反英起义和资产阶级启蒙活动

一 早期反英起义

二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

三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开始

第五章 印度教改革运动

一 运动的起因和主要流派

二 梵社、圣社的改革运动

三 新毗湿奴派的改革内容

四 罗摩克里希那的学说

五 改革的成果

第六章 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的开始

一 青年孟加拉派的活动

二 孟买、马德拉斯管区的早期改良活动

三 四个民族主义组织的异同

第七章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一 起义爆发的原因

二 起义的经过和结局

三 起义的性质和突出特点

四 失败的原因和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英王直接接管对印度的统治

一 一元化统治的建立和统治机器的强化

二 统治政策方面的某些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一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

二 英国资本输出和英资大工业的发展

三 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 英印资本实力对比和殖民当局对民族资本的态度

五 大工业开始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

第十章 19世纪下半期的工农运动

一 工人阶级斗争的开始

二 第二次地税改革后的农民状况

三 蓝靛农民暴动

四 帕布那、博格拉农民反抗斗争

五 德干农民起义

六 殖民当局的租佃立法和土地转让立法

第十一章 第一批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出现

一 阶级基础和主要代表人物

二 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区别

三 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对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排斥

四 第一批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活动的意义

第十二章 印度国大党的成立和早期活动

一 民族主义要求的理论化

二 新的地区性民族主义组织的建立和政治鼓动

三 建立全国统一组织的趋势

四 印度国大党的成立

五 国大党的阶级构成

六 争取实现改良要求的斗争

七 国大党对地主阶级的态度

八 国大党对土邦王公的态度

九 国大党组织系统的建立

十 国大党早期活动评价

第十三章 穆斯林启蒙活动的开始及其变化

一 启蒙活动的开始和主要活动家

二 与国大党分歧的出现

三 启蒙活动家态度变化的原因

第十四章 英国对印度的剥削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 印度成为英国资本输出场所

二 通过外贸加大掠夺

三 加重税收榨取

四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五 城市劳动人民的贫困化

六 农民地位进一步恶化

第十五章 国大党内外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形成

一 英国殖民压迫的加强

二 国大党领导层的态度

三 国大党内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出现

四 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革命活动

五 激进派与宗教

六 秘密革命组织的出现

第十六章 1905~1908年民族革命运动高潮

一 分割孟加拉与抵制英货运动

二 “四点纲领”的提出

三 消极抵抗道路

四 秘密革命组织活动的开展

五 运动的深入与国大党的分裂

六 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七 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八 摩莱-明托改革和分割孟加拉法案的撤销

第十七章 全印穆斯林联盟的成立

一 穆斯林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 穆斯林联盟的早期活动

三 穆斯林联盟内资产阶级力量的兴起

四 穆斯林联盟确立新的政治方向

第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资本和民族运动的发展

一 英国战时掠夺及战争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对战争的态度

三 秘密革命组织策划发动武装起义

四 自治运动的兴起

五 国大党的重新统一

六 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的合作

七 《蒙太古宣言》的发表

第十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度工商业的发展

一 英国殖民政权的新工业政策

二 两次大战间印度工业的发展

三 银行业、外贸和交通建设的发展

四 英国资本输出的增长和经理行势力的发展

五 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和印度垄断财团的形成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度农业和土地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战后英印政权的农业政策

二 土地关系的变化

三 租佃关系的变化

四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现

第二十一章 甘地取得民族运动领导权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形势

二 甘地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反罗拉特法斗争

三 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提出

四 甘地领导权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和工农运动

一 “一年实现司瓦拉吉”口号的提出

二 1921年不合作运动的进展

三 工农运动及其与不合作运动的关系

四 殖民当局的对策

五 甘地决定开展抗税运动

六 不合作运动的中止

第二十三章 20年代中后期民族主义政治力量的分野及各自发展

一 国大党内主变派、不变派的出现

二 国大党左翼的出现

三 秘密革命组织活动的恢复

四 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关系的逆转

第二十四章 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一 十月革命对印度小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影响

二 侨民共产党的建立

三 国内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四 印度共产党的成立和初期活动

第二十五章 1930~1933年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一 新高潮的背景和形成

二 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开始

三 几处人民起义

四 不服从运动的发展

五 《甘地-欧文协定》的签订与甘地出席圆桌会议

六 不服从运动的恢复与最终停止

七 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的特点

八 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十六章 甘地实施建设性纲领的新努力

一 甘地退出国大党

二 解救贱民的努力

三 委托论的提出

四 乡村建设活动

第二十七章 泰戈尔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

一 政治活动经历

二 对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贡献

三 从理想到现实的演进

第二十八章 国大党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及国大社会党与印共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 国大社会党的建立

二 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 印度共产党与国大社会党统一战线的建立

四 左翼统一战线的活动

第二十九章 1935年《印度政府法》与省自治的实施

一 1935年《印度政府法》的制定与印度各政党的态度

二 省立法会议选举

三 省自治的实施

四 左翼为推动民族运动深入发展而斗争

第三十章 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矛盾的激化

一 围绕省自治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关系的恶化

二 印度教教派主义的发展

三 巴基斯坦决议——穆斯林联盟走上分立主义道路

第三十一章 二战期间和战后印度的经济发展

一 战时对印度的掠夺和刺激工业发展的政策

二 战后工业发展和英印资本实力对比的改变

三 战时和战后农业状况

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民族斗争

一 印度被拖入帝国主义战争和印度人民最初的反战反英活动

二 反战不合作运动

三 苏德战争爆发后印度政治局势的复杂化

第三十三章 “退出印度”运动与大战后期印度政治形势

一 克里浦斯方案的破产

二 “退出印度”决议

三 “八月革命”

四 鲍斯与印度国民军

五 印共实现人民战争方针的努力

六 大战后期的政治形势

第三十四章 战后反英斗争高潮与英国接受印度的独立要求

一 战后反英斗争的高涨

二 工党执政初期的对印政策

三 海军起义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 英国接受印度的独立要求

第三十五章 蒙巴顿方案与英国移交政权

一 内阁使团在印度的活动

二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制宪会议的召开

三 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四 印度、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成立

五 甘地为平息教派冲突赴汤蹈火

六 印度独立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附录一 1770年以来的英国历届内阁

附录二 历任英属印度总督

附录三 国大党历届年会主席和年会地点

附录四 穆斯林联盟历届年会主席和年会地点

附录五 穆斯林联盟历任主席

附录六 主要土邦概况

附录七 印度人口及其宗教信仰(1941年普查)

附录八 穆斯林在各省人口中的比例及按照麦克唐纳裁定书在各省立法会议所占席位比例

附录九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 下篇 / 独立以后 -

绪论

第一章 从自治领到成为共和国

一 自治领政权的建立

二 土邦归并和全国行政区划的统一

三 制止教派仇杀

四 发展经济的初步措施

五 工农运动和政府的态度

六 自治领政府的外交政策

七 印度共产党和社会党

八 宪法的制定,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

第二章 尼赫鲁执政时期

一 议会民主制实施的开始

二 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决议

三 马哈拉诺比斯模式和计划经济的实施

四 土地改革和乡村发展

五 教育的初步发展

六 世俗化政策的实施

七 语言邦的建立和官方语言的确定

八 外交政策的波动

九 主要在野党的活动

十 尼赫鲁执政的最后岁月

第三章 夏斯特里短期执政和英·甘地第一次执政

一 夏斯特里执政

二 英·甘地继任总理

三 绿色革命的开始

四 1967年大选,国大党受挫

五 纳萨尔巴里农民武装斗争

六 经济政策的激进化与国大党的分裂

七 1971年大选,英·甘地政策走向极端化

八 外交政策与第三次印巴战争

九 经济政治形势恶化

十 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十一 1977年大选,国大党惨败

第四章 人民党短期执政和英·甘地第二次执政

一 人民党政府的政策

二 1980年大选,英·甘地东山再起

三 经济政策调整

四 主要政党的分化和重组

五 教派冲突和种姓冲突

六 中央—地方矛盾的尖锐化

七 “蓝星行动”和英·甘地殉难

八 外交政策

第五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

一 拉·甘地继任总理与1984年人民院选举

二 缓解中央—地方紧张关系

三 开始实行经济改革

四 绿色革命的继续和农业的发展

五 廉洁政治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努力

六 外交政策的新方向

七 形势的急转直下

八 教派主义活动增强和拉·甘地的态度

九 1989年大选和拉·甘地政府下台

第六章 全国阵线执政时期

一 为什么会出现中央联合政府

二 维·普·辛格政府的政策

三 维·普·辛格政府倒台

四 谢卡尔的短暂执政和1991年人民院选举

第七章 拉奥执政时期

一 政府的成立和稳定财政的措施

二 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

三 中央—地方矛盾的缓解

四 教派冲突的激化

五 实行曼达尔委员会建议和种姓政党的兴起

六 外交政策的调整

七 政府陷于困境和1996年人民院选举

第八章 联合阵线执政时期

一 印度人民党的13天政权

二 联合阵线的两届政府

三 经济改革的继续

四 内政措施

五 对外政策和古杰拉尔主义

六 1998年人民院选举

第九章 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执政时期

一 全国民主联盟的两届政府

二 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

三 搞教派主义还是世俗化

四 几项内政措施

五 核试验和核政策

六 全国民主联盟政府的对外关系

七 2004年大选,团结进步联盟政府的建立

八 印度在崛起中

附录一 历届印度总统、副总统及任期(至2007年)

附录二 印度独立以来历届联邦政府(至2007年)

附录三 各宗教及主要语种人口数

附录四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上下滑动浏览)

转载自:鸣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