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产业融合的体验空间营造——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新用户30775772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8.012.021

郑辽吉“,郭屹岩,李 钢°

(辽东学院a.旅游管理学院;b.农学院;c.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摘要:以辽宁省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6个乡村为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对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 间进行具体分析,识别了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关键性要素。结果表明: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 的作用次之,产业水平的作用较弱,休闲体验的作用最弱。通过整合核心产业与生态景观营造产业体验空间,发展以“共享+  体验”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丰富乡村体验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协 同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体验空间;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8)12-1761-05

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 Space Based on Industry Convergen ce

A Case Study of Yalu River Scenic Spot

ZHANG Liao-ji^,GUO Yi- yan⁶,LI Gang'

(EasternLiaoning University a.School of Tourism &Hospitality;b.School of Agriculture;

c.School of Art and Design,Dandong 118001,China)

Abstract: Taking six villages in the Yalu River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 as examples,the experience space constructed b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network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NP),and the key elements inth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xperience space were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xperience  space,followed by the role of social customs,the role of industrial level was weak,and the role of leisure experience wastheweakest.By inte- grating the core industry of agriculture with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o create industrialexperience space,we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agricultural manor economy,enrich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rural experience product system,and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industry experience space;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1  引言

农业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创新速 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 品”运动,通过培育品牌和产业基地两大环节,奠定了乡村创  新的发展基础[],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的产业空间 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农民增收,推进农  业转型升级,催生农村新业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  合,提升乡村发展活力[3.4]。产业融合创新的本质就是生产  要素与土地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的过  5

产业融合与区域整合有助于构建旅游经济区的新型空 间经济组织形式6],推动生态庄园经济模式的发展,形成了 农家生活导向、农业生产导向、农村生态导向和功能拓展导 向的休闲农业四大发展模式。在完善产品链、充分发挥协作

收稿日期:2018-10-21;修订日期:2018-1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多功能景 观网络构建研究”(编号:15BGL118)。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郑辽吉(1962-),男(满族),吉林省 洮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开发。


链支柱作用、整合价值链、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的过程中,构建  特色休闲体验产品体系,有助于破解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普遍存在的“粗放”困境[7,8],即产业链短、同质化严重、 经营管理粗放、文化挖掘不足、治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如何  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链体验空间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由问题  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引领产业融合创新与乡村旅游转型升  级的共生耦合,已成为衡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的重  要课题。

· 1761  ·

2 产业体验空间理论

2.1 产业体验空间

以活动一背景—文化(Activity-Setting- Cultures,ASC) 基本背景,提出了产业融合创新的“产业体验空间”理论框 (Industrial Experience Space,IES),见图1。该理论以整合区域 内生态景观、经济景观和社会景观为基础,以第一、二、三产 业融合为基础,将地域特色和活动体验融入体验空间营造 中,探索产业融合的多元价值。产业融合水平是构建产业体 验空间和体验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任何产业融合空间营造 都离不开环境基础—地域文化一休闲活动的共生耦合,它们


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与产业体验空间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2 产业体验链条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首先提出 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第六产业”概念°,对活化本  地产业和空间资源,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传 统水稻种植业、海洋捕捞养殖业以及水果业的生产者、加工 物流主体、消费者和政府等主体的价值需求联系在一起, 发产业体验空间中的初级体验产品、中级体验产品和高级 验产品,增强休闲产品的多功能性,提高产品的产地附加值, 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业价值链增加的价值(图2)。

2.3 产业深度体验

深度体验是以产业融合与景观网络的耦合联动为依托 的复杂性网络行为,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多样化的 载体基础,推动了现代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在一 些地区,依托稻米生产到加工制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休闲 验链条,如在我国台湾关山镇的“米国学校”,将稻米生产到 加工的链条分解成不同的体验场景,扩展了水稻生产的休闲 体验空间。选择以“三水”(水稻、水产品、水果,简称“三水”) 为主导的农业来验证产业体验空间理论框架,通过产业体 空间(IES)融合了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景观、文化与生态、景 观与生态等多重过程,促进产业体验产品开发过程的精细 化;建立包括农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将观光、餐 饮、住宿、娱乐等价值链上的行业整合起来,创建产业与文化 融合的体验空间,促进了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合理分工和合作,提升了乡村的综合发展水平。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点

本文以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 内的大鹿岛村、北井子镇、古楼子乡、河口村、绿江村和浑江 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水”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基本 特征。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下游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东港 之间,景区全长210km,包括200—300m 水域空间与之相邻的 1—2km陆域空间,总面积824.2km²(含中朝共管水面),保护


区面积200km²(12,1)。这些滨水乡村远离繁华都市,保留了较 好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依托于风景名胜区和特色产业 展乡村旅游,通过推进“一村一品”,形成了以“三水”为主导 的特色农业体系(表1),带动了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各种产品嵌入产业发展过程 的体验空间,放大了产业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 面的集聚效应,对多功能农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4。

鸭绿江沿岸构建的观光廊道、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度假 区、居民区、产业园区等绿色空间休闲体系,积累了不同时 期、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化景观,已成为水生态文明的重要 载体15)。大鹿岛村(江口附近海岛)、北井子镇(包括江口附 近海岛)、古楼子乡、河口村、绿江村和浑江村等滨水乡村均 有与朝鲜隔江(海)相望的边境特征,包括滨水景观、山岳景 观、田园景观、城镇景观、海岛景观等,为以“三水”为基础的 体验活动开发奠定了景观空间基础16。

从鸭绿江口到中上游一带,“三水”产业类型呈现出俱全 到单一的空间变化。“一村一品”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和特 色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深度休闲体验方向转变。随着乡 村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丰富了当地 的文化旅游空间。河口村品质优良的艳红桃(Amygdalusper- sica L.)是其著名的品牌,更因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 名闻天下;绿江村与浑江村则因鸭绿江沿岸季节性水没(淹 没)地上种植油菜(Brassica campesris)形成以花海景观而闻 名;古楼子乡与鸭绿江上的朝鲜水口岛毗邻(该岛部分地段

· 1762 ·

资源开发与市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34(12)


·旅游资源 ·

因淤积扩展与中方陆地相连),盛产板栗(Castaneamollissima BL.)并享有“辽宁板栗第一乡”的美誉;鸭绿江口附近北井子


镇的獐岛村与大鹿岛村以海岛体验旅游主导的休闲渔业发 展较快。

表1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内乡村“三水”产业休闲体验开发概

主要项目

大麂岛村

北井子镇                古楼子乡

河口村

绿江村

浑江村

区位(方位)

东港市孤山镇(SW)

东港市北井子镇(SW)      宽甸县古楼子乡(E)

宽甸县长甸镇(E)

宽甸县振江镇(NE)

宽甸县振江镇(NE)

距离丹东

108km

65km                    72km

69km

127km

140km

面积人口

6.6km²,3000

111km²,3.25万人

130.6km²,10000

A0km2,3200

57.6km²,2063

25.3km²,825

产业

特色

海岛渔村——鸭绿江口附

黄海北岸乡镇——稻田  边境乡村——与朝鲜隔江

边境乡村——在那桃花

边境乡村——辽东第一村

边境乡村——两省两江

近海岛,以海洋捕捞养殖为 主体

+滩涂+海岛,水稻主 产区的核心地带

相望,陆地与朝水口岛部分 相连

盛开的地方(边境风情 浓厚)

(辽宁省东部,与朝鲜隔江 相望)

两国交界处(辽宁省最

东端,与朝鲜隔江相望)

捕捞+养殖+加工+储运

捕捞+养殖+水稻+设板栗+蓝莓+养殖(淡水)

艳红桃+养殖(淡水)

养殖(淡水)+捕捞

养殖(淡水)+捕捞

中国十佳小康村

黄海北岸鱼米之乡     辽宁省板果之乡

辽宁省边境滨水乡村

原生态滨水边境村落

原生态滨水边境村落

产业 融合

海岛渔村——海岛渔村、养 滨海乡镇 海岛渔边境乡村 青山绿水,生边境乡村 鸭绿江核边境乡村 鸭绿江核心边境乡村 鸭绿江与 发展殖捕捞,是中国北部海角最 村、养殖捕捞,稻田养态环境优美、板栗之乡、古心景区,水岸风光环境景区,鸭绿江沿岸水没(淹)浑江交界处,两江沿岸 背景大的上乘天然浴场,生态功殖、创意“稻画船说”、渔军事要地,与朝鲜水口岛相优美,两座大桥与朝鲜地与宽阔水面组成的原生水没(淹)地与宽阔水面

能完盖                    村风情独特                                   相连(其中一座断桥)   态风光                   组成原生态风光

创新 特征

休闲 体验

渔业捕捞养殖、稻田种养、渔业养殖捕捞,稻田养水果种养,赏花摘果、特产 水果种植等休闲体验活动;殖、水果种养、创意农事加工、边境风光;水上娱乐 水上娱乐(游艇、垂钓、游船活动;水上娱乐(游艇、(游艇、垂钓、游船赛艇、游 赛艇、捕捞、边境观光)   垂钓、游船赛艇、海上观泳、休闲、边境观光)

光 )

艳红桃桃花节,边境观边境观光,油菜花海(季节边境观光,油菜花海(季 光:水上娱乐(游船赛性水没地)及冬小麦景观;节性水没地)及冬小麦 艇、桃花节、民俗表演、原生态乡村民俗风情;摄影景观;原生态乡村民俗 江岛桥揽胜、抗美援朝活动基地等深度休闲专业风情;摄影活动基地等

纪念馆)                                     深度休闲











注:依据2008年的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3.2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产业体验空间(IES)进行分 析。之所以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而不是层次分析法(AHP), 主要是由于产业融合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复杂型网络空间。这是一种按层次递进的网络 结构,其内部存在着循环和相互支配的复杂性目标型网络 (图3)17-19]。

依据产业体验空间(IES)理论框架,产业体验空间是一  种复杂的目标型网络,由发展方式、产业水平、社会风情和休 闲体验等4个维度构成。每一个维度都与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与第三产业相互作用组建了产业体验空间的要素(表2)。 本文通过创建超级矩阵,采用超级决策软件Super Decisions,


Version 2.6.0进行运算[2],然后对这种目标型复杂网络构成 的产业体验空间进行运算,以分析其空间要素构成的基本特 征。

层次分析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

(ANP)

 
(AHP)


控制层

网络层

 

目标

 目标

 准则

图3 层次分析法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区别

表2 以“三水”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验空间要素构建

要素构成

发展方式

产业水平                           社会风情                            休闲体验

第一产业I

PI:产业构成。以“三水”产业构成为主LI: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高2分、C :农耕文化。渔业/农耕社会2分、异EI:耕作采摘。垂钓捕捞1分、传统 导,三种皆具有5分,拥有两项3分,拥有中1.5分、低0.5分。综合开发:订单文化影响1分,特色聚落(古村镇街区)1农事1分、田园漫步(乡村绿道、田园 一项2分                             农业0.5分、稻田渔业0.5分、设施农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技艺)1风光)1分、赏花摘果1分,创意体验过

业1分、特色品牌1分               分                                    1

第二产业Ⅱ

Pn: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1分,美食系Lm:科技水平。加工现代化程度:高

列(糕点制作、酿制饮料、糖果罐头等)23分、中1.5分、低0.5分;农产品粗加 分,特产品加工1分,工艺品制作1分     工到精深加工1分,农产品外销储运

超过70%加1分

Cπ:传统工艺。产品加工中的风情(采收  EⅡ:加工体验。加工流程体验1分,  后加工)3分,特产工艺(中草药、菌类、特精加工体验(酿制酒饮料、糕点制作、 产)1分,工艺品(贝雕、稻草编织)制作1糖果蜜饯)2分,食材加工烹饪体验1

                                   分,创意包装1分

第三产业Ⅲ

Pm:创意农业。景观开发(油菜花、稻田

画、创意活动)1分,特色博物场馆1分,特

色活动1分,拥有农产品特色品牌1分

Lm:服务水平。农业服务的现代化水Cm:特色文化。特色民宿1分,民俗活动Em:深度体验。参与当地人生活1 平:高3分、中1.5、低0.5分;电商0.51分(传统庙会、出海捕鱼仪式、传统节庆分,分享劳动技能、生活经历、文化交 分,微商0.5分,贸易0.5分,储运0.5等),异国风情1分,文化创意、游憩活动2流2分,特色场馆活动1分,农业综合

                                                                   性游憩活动1分






4  结果及分析

4.1 产业体验空间的构成维度不平衡

从产业空间维度的评价结果来看(图4),发展方式对产 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与产业水平的作用居 中,休闲体验的作用最低。

4.2 产业空间维度内部构成不同

主要表现在:①在发展方式维度中(图5),与第一产业有


关的产业构成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其次是初级加工 和创意农业。即第一产业对空间构建的作用最强,而与第 二、三产业有关的初级加工与创意农业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 的作用较弱。②在产业水平的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发 展水平(如现代化程度、特色品牌等)对体验空间的营造能力 最强,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能力 较弱(图6)。③在社会风情的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农 耕文化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

传统工艺和特色文化的空间营造作用较弱(图7),这与当地 缺少特色的工艺品和其他文化载体有关。④在休闲体验的 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耕作采摘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 最强(图8),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加工体验和深度体验的空 间营造作用较弱,说明拓展产业体验空间开发的内涵具有较大潜力。

产业水平   休闲体验  发展方式    社会风情

4 产业体验空间的维度差异

图5 发展方式维度要素差异

发展水平(L1)  服务水平(Lm)    科技水平(Ln) 图6 产业水平维度中要素差异

农耕文化(Ci)     特色文化(Cm)     传统工艺(Cn)

图7 社会风情维度要素差异


耕作采摘(Et)   深度体验(Em)    加工体验(Eπ) 8 休闲体验维度要素差异

4.3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水平差异

从评价的综合得分来看(图9),产业体验空间的营造水 平依次是:北井子镇>河口村>大鹿岛村>绿江村>浑江村 >古楼子乡。鸭绿江口附近乡村产业的体验空间营造水平  较高,越往上游(除了古楼子乡)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水平越 低,这与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1大魔岛村2北井子镇3古楼子乡4河口村  5绿江村  6浑江村

9  产业体验空间的区域发展水平

5  结论

产业融合与景观整合是提升产业体验空间营造水平的 基础。围绕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各类现代庄园开发,通过提  供以“共享+体验”为核心的综合空间服务,整合产业发展、 景观开发、生态保护、文化教育、康养服务等发展主体,建设  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庄园。在这种共享型的现代农  业庄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耕文化的生态保护、文化传  承、形象塑造、社区更新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以创意的方式  将传统产业与空间进行整合,推动现代农业庄园空间的多元  价值体系构建,提升核心产业体验空间的构建水平。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保持 度契合。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通过现代农业庄园等体验 空间营造,将优势的空间资源要素融入主导产业的跨界整合 之中,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推进更高层次的主体间分 工内部化,增强生态健康、经济活跃、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互 动,促进空间营造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价值多样化。在体验空间营造过程中,建立产业融合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经 营体制,促进不同产业间大量组织的分工内部化,提升产业 体验空间营造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契合度。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路径是建立产业融合与景观文化 生耦合。树立“乡村化、创意化、本土化”的发展理念,以地域

· 1764 ·




 

特色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以发展创意文化产 业为先导的路径,对第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细分,将稻 米加工、水果加工和水产加工过程进行创意性的体验开发,丰富产业空间的社会共享内涵;将人才引入与创新知识传 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作用,使融合创新成为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驱动力。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主导产业开发需要以市场需求为  基础。深度开发高质量的产业体验空间可以促进新的市场 需求、消费模式和新型业态,满足城乡间共享的多元化需求。 发展高产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农业”,将传统产  业与加工业及现代服务业有机整合建立 个充分体现政府  引导、市场主导的协调机构,积极引导产业融合创新,丰富产  业体验空间的多元价值内涵,使其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先导 

参考文献:

[1]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 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9):38-45.

[2]向延平.我国“-一村一品”地理分布与数量特征分析:兼论区域内 生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51-53,87.

[3]徐宁,张丽云,邸明慧.以“第六产业”推动河北农业现代化途径研 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2):18-20.

[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 73(4):637-650.

[5]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 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6]曹洪华,王荣成.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区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2):1109-1112,1152.

[7]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


实践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4):50-55.

[8]吕宛青,张冬,李露露.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与特征研究[J].旅游

论坛,2018,11(1):30-37.

[9]路征.第六产业:日本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日本经济,2016, (4):16-25.

[10]王苏,龙江智.深度休闲:概念内涵、研究现状及展望[J].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1):1-9.

[11]郑辽吉,马廷玉.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构建与分析[J].农业现代 化研究,2015,(4):643-650.

[12]郑辽吉.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开发的几个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2-46.

[13]郑辽吉.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7.

[14]郑辽吉,刘惠清.水体游憩环境的体验感知测评— 以丹东为例 [J].人文地理,2010,(5):154-159.

[15]詹卫华,赵玉宗,汪升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 鉴[J].中国水利,2016,(3):42-45.

[16]Veal A.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and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J].Leisure      Sciences,2017,39(3):205-223.

[17]0strega A,De F,Petrillo.A.ANP-SWOT Approach To MinimizeEnvir- onmentalImpacts Due Mining Activitie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 tional Symposium on the 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2011.

[18]孙铭忆.层次分析法(AHP) 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的比较[J]. 中外企业家,2014,(10):67-68.

[19]Zheng.L,Liu H.Evaluating 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 in Dalishu,Chi-na:A CombinedApplication of SWOT Analysis and the AnalyticNetwork  Process Method[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13,42(2):103- 108.

[20]Saaty T. Fundamental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DependenceandFeedback in Decision - making with a Single Network[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13(2):129- 157.

(上接第1700页)

under Traditional andIntensive Farming Systems andImpacts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Morocco[J].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2002,20(4):5-28.

[9]Dubey A,Lal R.Carbon Footpri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  duction Systems in Punjab, India and Ohio,USA[J].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09,23(4):332-350.

[10]吴贤荣,张俊赡,田云,等.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 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 指数分解方法与To- bit模型运用[J].资源科学,2014,36(1):129-138.

[11]刘其涛.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基于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497-

501.

[12]高鸣,宋洪远.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 理,2015,35(4):142-148.

[13]FareR S,GorskopfS.Pasurka A C.Environmental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  32(7):1055-1066.

[14]Jahanshahloo G R,Vakili J, Zarepisheh M.A Linear Bilevel Program-mingProblem for Obtainingthe Closest Targets and Minimum Distanceof


a Unit from the Strong Efficient Frontier[J].Asia - Pacific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9(2):1- 19.

[15]Copper W W,Ruiz J L,Sirvent T I.Choosing Weights fromAlternative Optimal Solutionsof Dual Multiplier Models inDEA[J].European Jour-   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1):443-458.

[16]王金田,王学真,高峰.全国及分省份农业资本存量 K 的估算 [J].农业技术经济,2007,(4):64-70.

[17]Moran PA.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Maps[J].Joumal of the RoyalStatistical Societ,SeriesB(Methodological),1948,10(2):243-251.

[18]Moran PA.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J].Biometrika,1950,37(1/2):17-23.

[19]李琦,韩亚芬,张生,等.安徽省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及其影 响因素[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3):23-26.

[20]田云,张俊飚,陈池波.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 机理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 33-44.

[21]鲁钊阳.省域视角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J].科学研究,2013,31(5):674-683.

[22]刘丽辉.广东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实证分析[J].农 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2):193-1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