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作者是谁,老子还是周太史儋,战国竹简揭开谜团

 凤凰山居士 2023-03-21 发布于江西

原创 《道德经》作者是谁,老子还是周太史儋,战国竹简揭开谜团

2023-03-10 08:48 来源: 憨豆大叔爱生活

据文献记载,春秋末年,老子大失所望见周王室衰微,或君子不立于墙下,遂骑牛西行,过函谷关,遇关令尹喜,留下古人。经典《道德经》,即“道德之义五千余言,不可知其终”。

由于老子在骑牛西行的路上留下了《道德经》,所以要想知道老子骑牛西行的人是谁,就必须先找到《道德经》的作者。但是,从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老子的《道德经》论越来越可疑,因为《道德经》的很多内容都与老子的时代格格不入。其中一个致命点就是“三十辐同一个毂,无时有车”。所谓“三十辐条同一个轮毂”,即“三十条辐条组成一个车轮”,是车轮技术的创新。据学者郭宝钧考证,春秋时期还没有这种车,最早出现于战国中后期。战国中晚期的轮子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书中,显然是违背了基本逻辑的。

所以,不仅春秋老子骑牛西行,连春秋老子的文字《道德经》都受到质疑。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涌现,老子骑牛西行、《道德经》作者的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道德经》的真正作者确实是老子,只是骑牛西行的老子不是老子的年龄。

01:司马迁三部老子

秦汉时期,从春秋到老子只有400多年,但当时人们对《道德经》和老子的身份了解不多,所以司马迁用了“或越”在他的著作中,并在《老子列传》中连续记载了三个老子。

第一位是春秋老子,姓李,名尔,字旦,大致相当于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孔子拜访了这位老子。李耳时期,周王室爆发诸侯叛乱(诸侯投楚),最终诸侯失败,他带着周王室的典籍投奔楚国。

老子和王子超是什么关系,有没有骑牛西游,先秦史书上没有记载。

第二位是楚国人,春秋老赖子。司马迁只记载了他的几句话,即“或曰:老赖子,亦楚人也”。司马迁认为老子也是楚国人,学术界颇有争议。老赖子是楚人,楚人历来“不服周”,那么周朝的没落与老赖子有什么关系呢?真是令人费解。

第三位是战国时期的老子——周太师旦,职为周太师(史官),姓旦。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太史丹会见了秦献公。司马迁记载:“或曰丹乃老子,或曰非夜”。从历史记载来看,太史丹极有可能是“骑牛西天”的老子,但这违背了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传统认知《道德经》。

简而言之,三者中哪一个是骑牛西行的老子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司马迁最后说“世人不可知”。02:出土汉初绢本《道德经》

迄今已有三种版本《道德经》,即传世本、汉绢本、战国楚简本。

19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初绢本《道德经》。它分为两个副本。第一本5344字,第二本5342字(加上重文124字),传世本5162字。

传世本与绢本相比,在绢本的基础上有许多改动和删减。“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刊古法为儒法之争,汉儒篡改文字),将“五色使人明目”改为“五色使人失明”。将“水善万物而有争”改为“水善万物而不争”等,共有七百余处别有用心的变化。

但传世本与绢本大致相同,均有“三十辐合一枢”之句,故传世本可视为绢本的总承传者。除了战国时期的特色词“三十辐同一个枢纽”,绢本还多次提到“取天下”,甚至“将欲取天下”,还有“绝圣贤弃智”,“天地不仁,万物如狗,圣人不仁,民如狗”等词句,反映了战国时期统一六国的趋势,以及士人对“圣人”发动战争的愿望。

我恨之,只得“弃圣弃智”。相反,春秋晚期还处在崇圣敬智阶段,急于诸侯学圣以消战乱,战争的烈度远不及战国时期,不更何况,当时的周王室还很受尊崇,并没有诸侯“取天下”的倾向。可以说这么极端的话。

总之,从马王堆汉墓的绢本《道德经》来看,与传世本一样,具有强烈的反战反圣思想,体现出浓郁的战国特征。

从字数来看,绢本很符合司马迁“义义五千余字”的记载;从意识形态上看,绢本符合战国时期文人强烈的反战思想。所以,结合司马迁对周太师旦的记载和《道德经》的出土绢本,基本可以解释为周太师旦见关令骑牛西去,留下《道德经》五千字银禧。然而,在马王堆汉墓发现20年后,湖北省荆门市又发现了郭店战国楚墓,并出土了一本楚简版的《道德经》,这让《道德经》作者的疑问又来了再次。

03:出土战国楚简《道德经》

1990年代,湖北省荆门市郭店1号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共有楚字13000多个,包括各种古籍,包括《道德经》,一共2000多个字,约占丝绸版的40%。

从时间上看,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大约在公元前350-290年,是周太史旦会秦献公之后。因此,不能通过楚竹本《道德经》的出现时间来判断周太师丹之前是否有道德经。

但楚竹本《道德经》的内容显示,它写于春秋时期。也就是说,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老子写的《道德经》是可信的。战国以后,周太史丹改之,打上时代的烙印,扩充为五千余字。比较以下两个版本的一些句子描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经》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楚简版:“故曰兵非君子器。”绢本:“兵为凶器,物可恶。”从“非君子之器”到“凶器”,抗战力量明显增强。

楚简:“若不想以兵强于天下。”绢本版:“有兵不欲强于天下,师之所往长荆棘。”传世本云:“有兵不欲强于天下,师所到之处,必生荆棘,出兵后,必有不吉之年。”越往后,越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希望君王有德行,而不是以强兵打天下。

楚简本:“弃智辩,不欺弃伪”。不反圣,不否定仁义礼。只是春秋末期盛行“欺骗”,楚简本作者深恶痛绝。绢本:“弃圣弃智,弃义仁。”他将天下的战乱归咎于打着仁义旗号的圣人造反,因此对圣人极为厌恶,表现得更加极端。

楚竹版:“天地之间的空间,犹如蝎子?虚无不屈,一动欲出。”绢本版:“天地不仁,待万物如草狗。圣人不仁,民如狗。空而不屈,越动越动。”楚简本说天地如乐器,他说“圣人不仁”。

楚竹本:“治国以义,用兵以胜,以天下。”唯一表达“取天下”的就是周王室。帛书版作者曾多次说过取天下,如“将军欲取天下,无可奈何,纵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天下”等。夺取天下的高手,绝对不是周王室。

另外,楚简中也没有“三十辐一毂”之说。

可见,楚简中所写的《道德经》,很可能是春秋末年写成的。那时,它已经显示了战争对平民百姓造成的伤害。反对圣灵的极端言论。对应司马迁的记载,楚简《道德经》的作者是李耳或老赖子。自从孔子遇见李耳,欣赏李耳,原作者应该是李耳,而《道德经》绢本的作者是周太史旦,他骑牛西行时在函谷关留下了重写的五千字去见秦献公。

关于春秋时期老子的下落,孔子问李老子的记载或许可以解开谜团。公元前516年,太子造反,带着大量典籍赶往楚国。身为馆长的老子被免职,回乡生活。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来到老子的家乡迎接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严厉地对孔子说:“你说什么,他的骨头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话在你耳边。而君子适时驾,适时行。不合时宜”,一副教育后辈的样子。近代学者胡适经过大量考证推测:“老子比孔子大不过20岁,生于周灵王初年,西历公元前570年。”

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70岁的老子有没有可能骑牛西行呢?老子是人而不是神。2000多年来,道路崎岖,野兽出没。临终之年骑牛西行千里,着实令人震撼。所以,老子最有可能的不是骑牛西行,而是最后死在家乡。

当然,关于孔子问老子有无礼、老子生卒年月等问题,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但就骑牛西天的传说而言,确实是比较符合周太师丹的经验。

参考资料:《道德经》、郭店楚简、马王堆绢本、《史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