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孟夫子见人即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王阳明先生为何讲“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读原著 2023-03-21 发布于四川
  孟夫子启发人从来都是直击根本,几乎不说废话。对于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本性。人的本性跟一般动物的本性对比来看,最大的区别是人的本性向善,孟夫子给出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证明,“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也就是讲,一个人要是忽然看见,或是猛一见一个小孩要掉进水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种惊惧同情之心不是由于任何外力而产生,——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而是源于什么呢?源自人本性向善,人本性里即有恻隐慈悲之成理在。一个本性澄明,良知莹彻的人是见不得别人不幸的,这种人以天地立心,万物与己本是一体,他人的痛苦不幸就是自己的痛苦不幸。不能对他人痛苦不幸感同身受的人一定是本来的向善之天性,心之虚灵明觉处的良知被私欲蒙蔽的缘故,一旦诚致良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得以自慊,立马就能找回最初的那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来诚善面目。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
   孟夫子为何言必称尧舜呢?因为尧舜在日用间,集义不停,念念省察,时时不忘尽天理,处处务求致其良知,成就了生命美大神圣的同时,还得良知最大的妙用,垂衣裳而天下大治,让更多人明了自己本性的善,让他们的良知良能都得到了尽性呈现,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智慧,造福了最广大的人民。王阳明先生即道——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