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茶行业为什么没有“立顿” 2021年数据 3000亿茶叶规模,立顿也就一年10个亿规模,其实中国做茶的还是别总认为没中国人自己的“立顿”就丢民族情感。 茶叶这个市场是个集中度分散市场,我查了数据,常见的茶叶种类就有100多种,茶叶会出现山头文化,各家卖产地、卖品类。同时在消费者端,喝茶叶的人,每个人都又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白茶,有的人喜欢普洱,有的人喜欢淡点,有的人喜欢厚重,有的人喜欢味浓... 尤其是中国茶叶上千年历史,市场化才40年,茶叶本身在精神层面,是被文化裹挟了很多,导致中国茶叶在文化上占了很大主导 还有就是,中国茶叶大概有70多万家小老板,每个小老板都主导一片自己小市场,切割着市场,形成各个信息孤岛。 也就是以上四种力量,导致了中国茶叶,分散、弱品牌、碎片市场、文化包袱重,最终带来中国茶没有大品牌重点原因。 2、市场研究 (1)茶的分类 中国茶你去划分,大概分这三类: 柴米油盐酱醋茶、烟酒茶、琴棋书画诗酒茶 第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口粮茶,就是喝茶的人,是有茶瘾,喝茶就是日常口粮消费,对价格敏感,追求的就是一作饮。 第二个烟酒茶,这是送礼,中国礼文化重,送茶就是送面子,搞社交,在乎价格,关键是在茶的价值属性上。 第三个茶,这是文化茶,喝的是文化,搞的是鄙视链,导致茶人相轻,什么喝茶六君子,喝茶用什么茶具等,如果你真没钱、没时间、没点文化,你还真不好意思入圈去喝。 我2017年时候遇见一个半吊子卖茶人,我去那喝两次茶叶,把我害臊的我都不好意思再去了,别说比我脸皮还薄的大众。 还有一种茶,是在日本,就是茶道,算是一种宗教,喝一次茶基本你得喝1个多小时,流程繁琐,你把腿跪麻,才能喝几小唑。 (2)人群的分类 中国茶市场喝茶的也是三类人 第一类,年轻人,喝奶茶、袋泡茶 像90后普遍觉得喝茶叶土,老干部端个茶杯放枸杞,简直土里吧唧。还有就是喝茶麻烦,你要去立计划的花时间去买茶,还有了解茶叶,还有泡茶,换茶,简直太麻烦了。 想喝点好茶,茶叶又贵,茶叶种类又多难以识别区分,喝着又苦涩,关键这种苦涩还不标准,苦不一样,没办法形成味蕾记忆,你说再稍微喝点品味,又是复杂茶文化,茶操作流程。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喝奶茶,时尚又自由,想喝就喝,随便买一杯,还有糖、水果,非常符合人性需求,奶茶设计感又符合年轻人文化,所以喝奶茶,喝袋泡茶,以及去茶饮店喝饮料,这些都是符合年轻人需求,更重要的是,奶茶、袋泡茶、茶饮店可以标准化,促使资本、从业者都愿意去教育市场。 第二类,有茶瘾的人 我也是喝茶,我喝过好一点茶,我最近在喝10元钱100克茉莉花茶(贼便宜),也是有茶瘾的人,喝茶完全就是解瘾,跟抽烟一样,你去问抽烟的人,真的在乎什么好烟、坏烟,在关键时刻能有一根烟解瘾,就是好烟。 这类人喝茶,就是口粮,我喝白开水不口渴了喝不下去,只有喝着茶水还可以,只要带点味就可以。 第三类,把玩茶叶的人 这类人基本就是玩家,大多茶老板,茶叶爱好者,一般你去看,很多老板一个大茶几,基本就是把玩茶,招待客人,自己过瘾,没一个好茶、好茶几、好茶具,很难彰显身份。 (3)人为的给茶市场带来混乱 你去看茶叶物质一样,但是人为目的不一样,制造精神层面不一样,带来茶叶市场复杂。 复杂来源之一: 中国茶出现这种强品类弱品牌原因之一,是政府主导这种地方公共品牌带来的。政府推公共品牌,企业借势卖货,导致品类品牌主导。 复杂来源之二: 市场很强的农产品思维,茶叶地域分散,农产品农耕思维,影响茶叶无法标准化、工业化,再加终端70万多各种小茶叶店老板,占据市场,利用这种茶叶市场复杂,更是跟自己客户之间强化这种私域关系,因为茶叶信息不透明,茶不一样、季节不一样、价格不一样,以及茶叶门槛,消费者在茶叶老板跟前,老板占据信息主动权,有定价权,以及教育消费者优势。 这种茶叶主流的流通模式带来了消费者更糊涂,更家对茶叶老板依赖。 复杂来源之三: 也要看消费者购买是被什么因素影响! 在消费者购买里有个POM理论,就是说: 消费者购买决策关键因素=偏好X口碑X品牌 消费者购买茶叶,完全是受到了自己喝茶口味偏好,以及茶叶老板推荐、朋友推荐影响,其实对品牌压根是不在乎的,所以导致茶叶爱好者喝茶,主要也是忠实于茶叶店老板,老板决定了消费者喝什么茶。 一万个茶老板就会有一万种推荐。 这些老板都做复购生意的,也会对自己消费者服务的非常好,从性价比角度来说,算是符合市场逻辑的。 3、目前茶叶市场已有解决方案 茶叶弱品类,强品类品牌,非标准化问题,带来了渠道品牌机会。 就有大益、八马茶 这种渠道品牌,去买茶是买渠道品牌,基本解决喝茶人需求。 在送礼市场,就有竹叶青、小罐茶这种礼品茶,通过定价格方式,强化礼品属性,满足这种“烟酒茶”市场需求。 喜茶、奶茶就是满足年轻人这种茶饮需求,喝的是时尚、喝的是快消品。 4、茶叶品牌化思考 品牌的本质其实是化繁为简,给消费者带来信任。 比如你去买一双鞋,你要考虑很多因素,是否时尚、是否质量好坏、价格是否合适、售后问题等等,这些只要有品牌,你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只考虑哪个最适合你。 品牌就是简化用户决策成本,把复杂信息简化、科学化,只要用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物质、精神层面需求即可。 茶叶市场是个靠人经验主导的蚂蚁市场,要做品牌,必须做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才能从品质、价格、品牌出发,与消费者形成一种价值共识。 1、那么首先如何标准化? 首先思考你的消费者是谁? 他们都在什么场景下,喝什么茶,这种茶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解决方案? 第二就是确定产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你这个茶叶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带来什么需求,能满足。 第三就是你准备怎么做,才能做到? 要标准化,那么就要从价格统一、品质统一、质量统一。 只有标准化,才能简化认知,才能给消费者品牌上简单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从品类品牌跳出到品牌,才能走上快消品逻辑。 5、营销4P思考 营销就是洞察需求,做定位,然后做4P。 4P就是产品、价格、渠道、推广。 先说产品: 市场需求也就是三类茶叶,原叶茶,方便茶、茶饮,不同茶叶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细分,其实产品往往就是三大属性。 产品三大属性: ![]() 功能就是口味,体验就是生理、心理带来感受,象征就是礼品这类,是社交价值。 需要很多做茶人跳出自己专家思维,脑子里装了太多文化墨水,应该跳到用户思维,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你们就造什么。 比如最近几年白茶很受欢迎,这是因为白茶普适性比较好,口味清淡、泡冲简单,这都是迎合大众需求。 价格: 茶叶偏向口味体验,好有多好,坏有多坏是真的难以在流通层面清晰、标准的呈现出来,是存在价格带,但是过多是被稀缺性操纵。 要真正给消费者带来价格偏好,还是需要品牌塑造,高中低品牌打造,才能带来清晰价格带,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这种价格会体现不同的品牌满足的不同市场需求上,比如高端的、生活、年轻、渠道。 渠道: 茶叶目前流通渠道主要是茶城、茶叶专卖店、烟酒店,以及一些商超、便利店、电商。 我前面分析,这些主流的都是茶城、茶叶专卖店、烟酒店,还是被个人所掌控,对标准化是有干扰的。 比如就说可口可乐,便利店3.5元,小区店3元,超市2.5元,批发店2元,就这我每次在便利店买的3.5元可乐时候,我是心里很不舒服的,因为我知道有2元的可乐,所以你想一想,茶叶面对这种70多万小店茶老板,我们消费者更是头疼,必须要有更好的渠道创新,才能更好解决品牌化的问题。 推广: 什么是推广,推广可不是搞广告这一套,推广其实是做品牌塑造。 那么要塑造什么样的品牌给消费者。 你针对年轻人这种市场,千万不要把老一套茶文化搬出来,不讲个茶圣陆羽,好像年轻人喝不下去茶一样。 品牌标准化,那么就要塑造适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不要去照旧搬文化。 顺势而为,为这个时代的人,推适合这个时代的文化。 茶叶也要把这种品类、产地文化转向适应时代的消费文化。 5、做茶品牌是个产业链问题 上游产业集约化、中游标准化、工业化,才能带来终端品牌化。 这是一种去经验化的思维,要走向科学逻辑。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面对这类问题,比如我们最近做的客户给做牛肉,也是弱品类问题。 就需要转向科学逻辑,去把市场、研发、工厂、茶园去按科学思维去做,这样才能实现标准化,才能带来品牌。 6、总结 做品牌不是搞宣传就是做品牌。 我前面说了做品牌就说洞察需求,做好定位,然后把4P做好。 而洞察需求,这不仅仅是消费者需求,也要洞察行业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有了需求,你去寻找市场认知空白,或者去建立新的认知,不能是伪认知。 茶叶你要做品牌,其实是建立新的认知,而如何去传达这种认知(物质X精神),这需要你4P去实现。 但是4P不是平行关系,产品是核心的“1”,这个不仅仅指的是品质、质量,更是对需求的满足,是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品牌终极是价值观竞争,所以想做好茶叶品牌,就要真正的落地去做,别停留在传统那种贩卖文化搞虚假的市场阶段,不然新一代消费者真会把你们甩丢了。 最近几年动不动就有老专家教育年轻人,你去想一想,你爸为啥爱教育你了,就是因为他发现你不听他的话了,他内心焦虑。 我现在就非常讨厌那些老专家狗屁话,是皇粮吃多了,脑子没接地气,说屁话。 有个专家说,年轻人把房子租出去赚钱呀! 有专家说,吃泡面不健康 真的是锤子话,年轻人赚不下钱,哪来的房,年轻人混的跟狗一样,还在乎健康。 做品牌,千万别意淫,想想消费者需求,想想你是否有实力和优势去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