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骨质疏松,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很高,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高,其中女性尤为突出。 中医学中没有“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上的表现,比如易骨折、驼背等症状,将其归入中医“骨痞”、“腰背痛”范畴。 ![]() 而且中医认为,骨质疏松跟肾有很大关系。人体衰老时,肾气就会衰退。当肾精虚少时,骨髓化源不足,就不能及时营养骨骼,而后骨髓空虚,骨矿含量下降,就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本病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主骨,因此骨质的好坏是靠肾脏在维系的,肾的营养来自大肠与肺, 小肠完成食物消化后, 残渣进入大肠。而大肠利用小肠的热能,再由肺的呼吸作用,使钙及盐水入肾,如此进入骨髓。 ![]() 因此,肾和骨质的好坏有很大联系,肾不好,骨质也会出问题。 我接诊过一名患者,退休后没多久,就感觉腰背部出现乏力酸涩的情况。半年前酸痛感强烈,甚至会延伸到大腿以及臀部附近,影响正常走路,而且遇寒疼痛加重。 患者多方求治,但是没什么效果,干脆后来回家吃钙片了。 机缘巧合之下,患者来看了中医,刻诊,舌淡脉细数。 ![]() 拟方:淫羊藿、菟丝子、山药、黄芪、川续断、狗脊、枸杞子、补骨脂、茯苓、骨碎补。 一周以后患者腰背疼痛减轻,又用了10剂后,诸症皆平,可以正常走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