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基因的自利和利他

 老庄友华 2023-03-22 发布于海南

现代进化伦理学者认为,基因是自私的,而“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1]。因此,人类和一切动物也都是自私的,甚至植物也是自私的。“基因必须利己,不利己就不能存在。正因为这样,个体以及个体之上的各个组织层次的行为都表现出自私性。一言以蔽之,在社会生物学的理论中,由于基因的这种自私性,决定了生物从本质上讲是自私的。例如各种植物总是尽量去争夺阳光、水分和其它营养物质,以保证自己的存活各种动物则竭尽全力去寻找或捕获食物,设法避免自己被抓住或被吃掉避免患病和各种意外的灾祸。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以各种方法保护自己,寻求异性并设法与之交配,最后对动物的行动起支配作用。”基因的自私性决定决定了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当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时,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与野兽的抗争过程中,其生活面临着许多挑战而充满着危机,人类的本能需要首先是安全和庇护。人类也就继承了这一生物学本能,以自我保护的本能来支撑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为人类自利价值观。

但社会性动物必须与其它个体发生关系,这就使动物间存在着情绪感染。情绪感染是指一个个体在感知另一个体表达其情感的表情、声音、动作、姿态时,会经由(感知后自动模仿的)知觉——动作机制在一瞬间不自觉且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另一个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运动进而产生与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现象。随着我他区别意识和对他者情感起因估测能力的增强,情绪感染发展成了拟他同心。即将自己拟想成他者,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换位思维现象,从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者同样的感性与理性及情感等各种心理活动。而拟他同心现象在动物中十分普遍,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也存在于某些鸟类中。在对他者处境与需求的认知能力后,一个在一定程度上以他者自居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我他区别意识的个体就能基于拟他同心而做出符合他者需求的行为了——利他性道德行为就这样产生了[2]。例如:在象和海豚[3]、狗和猫[4]、大鼠和小鼠[5]等非灵长目哺乳动物中便存在着利他行为。在一个象群中,“当一只外群的少年雄象对一只瘸腿雌象发起攻击时,一只成年大象赶走了它,而后又返回到那雌象身边,并用长鼻轻触它的瘸腿。”[6]再如:“2004年,美国加州……猎狗杰特,在一条响尾蛇即将咬到它最喜欢的小男孩那千钧一发之时,勇敢地跳到小男孩面前,接受了响尾蛇喷射的毒液。”[7]又如:“大鼠……会帮助陌生大鼠获得食物。”再如,群居动物共同地保卫着自己,共同向敌人发动进攻。当遇到危险时,则会向其他动物提供警告。一只马或一只牛,在发现危险之后就会对大家发出一种警告。而野兔用后脚在地上使劲踩,踩出声来,作为信号。绵羊和臆羚则用前脚踩地,发出一种啸声。许多鸟类和某些哺乳动物还会放哨。如一对猴子的领队就起到岗哨的作用。大部分蚂蚁、蜜蜂和黄蜂都乐于用疯狂的突然猛攻人侵者来保卫它们的巢穴[8]。北美洲的野牛遇到危险,公牛会合成一个圈子,把母牛和牛犊保护起来。某些小鸟—知更鸟、画眉鸟、小山雀会警告其他接近夜鹰的同伴。它们蹲下身子,发出一种酷似芦笛的细长的哨声。这就使给出了警告信号的小山雀处于危险之中。海豚经常成群地围绕着受伤的成员,以便把他推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不是弃之不管。海豚甚至会在海里“救人……在新西兰海岸线,海豚赶走了一条……大鲨鱼,救出了4 个游泳者。”[9]在非洲野狗中,当群体中大多数有幼犬的成体要外出打猎的时候,就把幼犬留给一只成年野狗来照料。这只成年狗通常是母亲。留在营地的一些动物偶尔也包括一些病残的个体。当狩猎者返回的时候,它们就把猎回的食物吐出来给留在营地动物分吃。在美国密尔沃基动物园,有一只叫凯迪勾的波诺波 (俗称倭黑猩猩) ,他“心脏有点问题,身体虚弱,……当有人要它从隧道一端走到另一端时,它无所适从。过了一会,其他倭黑猩猩走到它面前,拉起它的手,带它……[走]。……若迷失方向,它就会发出……哀鸣,这时,其他倭黑猩猩就会赶来安慰它,……充当它的向导。”[10]显然,波诺波能理解他者的处境并会在无望得到回报的情况下对他者伸出援手。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黑猩猩户外圈养区中,“有个患关节炎的年长雌性,她几乎不能行走和攀爬。我们常看到一些年轻雌性将她推上攀爬架,使她能加入同伴互相护理毛皮的队伍。我们还常看到年轻的雌性跑在她前头,在获得水后喂给她。”[11]而“在英国特怀克劳斯动物园,一个叫库尼的倭黑猩猩看到一只八哥撞到了围栏玻璃上,便走过去安慰它。库尼……轻轻地扶它站起来……轻轻地把它抛起来,……但这只受了惊的小鸟……停在了围栏边。库尼……长时间地看护着这只八哥,并保护它免受一个好奇的小孩侵扰。到傍晚时,小鸟终于恢复了体力,它安全地飞走了。”[12]威尔逊还指出“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性昆虫,在那里会遇到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这种行为可与人类有时所表现出的类似行为相媲美。再如,许多社会性动物彼此之间还会进行一些很小的服务活动。如身上任何地方发痒,马会彼此轻轻地啃,牛会彼此相舔,猴子会彼此搜捉体毛丛中的外寄生虫等等。甚至,不同的种类的动物之间也体现出一些互助行为。如狼和其他野兽会合伙出猎,鹈鹕会合在一起捕鱼。因此,“生理机构强迫动物执行对团体有益的无私行为”[13]

威尔逊[14]曾提出动物的利他主义行为是出于亲族选择的作用,所以,利他一般发生在亲属关系之间。道金斯曾说:“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15]这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是从亲近关系开始的,“因为近亲体内很大一部分基因是共同的。”如昆虫的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都来自那些不育的或生殖力很低的个体的自杀,它们的牺牲增加了有生育能力的亲族的生殖机会,从而确保了他们的共同基因能传递到后代中去。鼹鼠,动画片里愚蠢迟钝、常常惹人发笑的小丑。在现实里,它们是生活在地底下深深的隧道里、没有皮毛和视力的啮齿类小东西。要是聚居的鼹鼠群体中有一只感染了寄生虫——对它们脆弱的生命来说是致死的打击,染病的鼹鼠会突然从死亡的预兆里获得惊人智慧,死亡就如启动某个程式的密码,按钮一旦按下,复杂的运行瞬间就在鼹鼠的脑子里完成。它会遵循某种模式来完成自己接下来应该干的事:它会一头窜至洞穴内大家平时排便的地方,默默地呆在那里,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它用自绝来保护同伴的决心一旦下定,便决不改变——一只生了病的鼹鼠不会冒险让大家一同赴死,即使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也无法对它强行喂食。这是利他行为。

F.德瓦尔[16]指出,个体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出于生物最原始的利己本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而社群关怀尽管最终也根基于个体利益——个体最终可从中得到间接回报,但这些互助一般只限于群体中的一些日常来往的成员,并不是同一物种中的全部的个体:“个体最初的忠诚对象并非群体而是自身及近亲。随着社会一体化程度和基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的增强,共同利益浮出水面……。道德演化中的最大一步是从个体间关系转向对更大的群体利益的关注。……在合作的氛围中,每一成员都分享着社群共同利益。若社群分崩离析,那大多数个体都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他们会对社群的和谐完整感兴趣。”[17]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这种社会性不仅要有利于一个人自己更好的生存,而且要有利于他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中的他人乃至共同体本身。人在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又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使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能意识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来往。原始社会的人们继承了这一生物学特征,基于生物最原始的利己本性首先是发展到亲亲有等的利他。“由于高级智能使得这种社会内聚力和细致的亲族关系意识相结合成为可能,而这无疑十分有利于亲族选择发挥作用,这可能就是在人类中亲族选择这种进化力量比在猴子和其他动物中更强烈的原因。”[18]当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交往,并且意识到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自己的行为对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时,人类又发挥其为团体牺牲之本能以保存自身蕃衍种族,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为了维护群体和谐完整与整体利益。便开始关怀群体中的一些日常来往的成员,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利他主义。


[1]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24。

[3]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24。

[4]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17。

[5] BE KO FF M W ild justicethe m oral lives ofanim als[M ]Ch icago Un iversity of C hicago P ress20 09 P7

[6] BE KO FF M W ild justicethe m oral lives ofanim als[M ]Ch icago Un iversity of C hicago P ress20 09 P5

[7]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14。

[8]参见《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7页

[9]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14。

[10]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11] Dewaalf: Searchingfor the roots of 'right and 'wrong [EBOL]. Talk of the science Friday (NPR)(2013 – 04 - 05)[2017 – 06 - 9]. httpwwwnprorg20130405176339696searchingfortherootsofrightandwrong.

[12]德瓦尔著:《人类的猿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1 - 2。

[13] 《攻击与人性》,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14]参见《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第8页。

[15]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16] Dewaalf: Good natured[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年版,P29

[17] Dewaalf: Primates andphilosophershowmoralityevolved[M], Pres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年版,P53 - 54

[18]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