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东地理:运城古代关隘及津渡

 月亮是什么 2023-03-22 发布于浙江

运城古代关隘及津渡

一、古代关隘

1、轵关古陉

从山西侯马经垣曲到河南济源,连接着运城盆地与华北平原,穿过中条山和王屋山,西有铁刹关,东有封门口关隘。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都必须打通太行山两侧的通路,进入河北平原,“轵关陉”连接太行山最关键的枢纽,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早期韩魏之间对“轵关陉”的争夺。韩魏在山西内部的竞争来说,随后凭借“魏武卒”名扬天下的魏国显然略胜一筹,然而韩人并未很快出局,原因就在于“轵关陉”的存在。

黄河穿过中条山与秦岭间的峡谷后开始转向东北,因而在太行山与黄河的夹角处形成一片平原,于今天来说便是河南济源。这片地区在当时处于韩国的控制之下,而从新乡至安阳的河北之地则是魏国的势力范围。作为“轵关陉”的东出口,济源在当时又称“轵邑”,韩国在通道出口处所筑的关卡便是“轵关”,其得名正是来源于此。显然在“轵邑”归于韩人的情况下,魏国的国土等于被一分为二,因此尽管韩国在同魏国争夺河东的过程中落败,韩人却始终把控着制约魏国的地缘命门。作为沟通太行两侧的战略要道,“轵关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路”上。不过单就通道本身而言,其两头窄中间宽的格局足以使居于其中的族群拥有独霸一方的资本。

2、锁阳关

“古锁阳关”,意为锁住阳关大道。此处地势险要,一面是万丈悬崖,一面是山峰突兀,若要穿过,只能过关。这座伫立在山崖上的雄关,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南大门,也是晋虞两国的分界线。正是因为古盐道在当时的虞国境内,山势陡峭,道路曲折,极其难行,故名虞坂。此关是晋国通往虢国的必经之路,“假虞伐虢”两次借道,借的就是虞坂古盐道。当年晋军打败虢军,攻占下阳,三年后强渡太阳渡,攻下上阳,灭了虢国。

二、四大古渡

1、茅津古渡,是晋豫两省间的重要渡口,从河东去河南的捷道。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南,黄河北岸。对岸即河南省三门峡市。茅津渡原名沙涧渡,明时更名,因渡西有茅津堡之故。

茅津渡

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后因别于茅津村,人们才习称之为“茅津渡”。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2、浢津古渡为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中条山南芮城县陌南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河东联系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隘和军事重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文化影响。浢津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陌南镇南部的黄河北岸。浢津之名因黄河北岸中条山有浢水发源,并在渡口侧注入黄河,故名。浢水发源于芮城县中条山南麓,由北而南注入黄河。全长16·9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属常流河。

浢津古渡(圣天湖)

关于浢津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成书的《穆天子传》中,书中记载:“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三国志·杜畿传》记载:东汉建安中,曹操命杜畿为河东太守,卫固派数千军士截断渡黄河道路。曹操要夏侯惇出兵征剿,而杜畿为避免河东战乱,提出“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遂诡道从郖津渡”。于此可见当时又作“郖津”,仍为交通要道。从字形变化推测,这里应该有城池,所以改浢为“郖”,字乃从“邑”。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疑之。

3、蒲津古渡

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为唐至明朝的遗址。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4、龙门古渡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又称河津渡,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毗邻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

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受命前往治理水患。行至韩城梁山地段,疏导为龙门山所阻,大禹最后开山凿石、疏通水道,终使黄河奔腾东去,留下后世千古美名。自古以来,龙门古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土壤肥沃、经济繁荣,更是黄河腹地的明珠城市。来到龙门古渡,首先映入眼帘的南北两侧孤立千仞的雄伟群山,也就是龙门山,石山笔直耸立,直插黄河,有种凌厉雄伟的壮丽之感。石山之间是湍急奔驰的黄河,浩浩荡荡激流翻涌,自西向东奔腾而去!连接秦晋大道的是一道铁索桥,桥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成为连接这一咽喉要道的生命线。再往东而去,入目的是浩瀚的黄河水面,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波涛汹涌。

另外还有吴王渡、大阳渡、风陵渡等著名渡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