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出茅庐的时候,碰上一个患者。这人,男性,年69岁。什么毛病呢?自己说,就是总反胃,要么是反酸水,要么是嗳气打嗝,要么是腹胀恶心,总之啊,这胃里头一年到头不安宁。 这个状态,他已经持续三年了。 三年来,他也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但是经治疗效果不佳。 他来找我。我一看,患者舌淡、苔白,脉象弦细。 我一想,这好办啊。明显,人家是脾胃虚弱,胃气不降。那我就给他补气,以四君子汤打底,加上点陈皮、厚朴、半夏之类的和胃降逆之品,再来点煅牡蛎抑酸。 我当时想,这点小事,应该难不住我的。但是,我想错了。人家服用的结果,依然是没有改善。 我想,这不对啊,于是转而请教我的老师。 我老师一听,立刻提醒我两件事儿:1,这个人的脉,是不是细中带弦?2,这人的症状,是不是在紧张、思虑过度、情绪不好的时候加重? 老师这一问,我才回忆起来。这人脉象确实偏硬,而且他年过六旬而离异,生活中多有不如意。 我老师知道以后,给我出主意,让我在原来思路的基础上,加入张仲景四逆散,再配上一点清热的黄芩。 我一听,连忙照做。最后形成的配伍是: 柴胡,白芍,枳实,厚朴,陈皮,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煅牡蛎,黄芩,甘草。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结果,10剂以后,患者诸证大减,嗳气反酸消失,心情愉快。 后来,我遵原方,稍作增损,最终让患者满意而归。事后,我长出一口气:这一次真是涉险过关啊。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老师为我指出的这条道。为什么加四逆散呢?这里头有什么说道? 我老师不嫌麻烦,给我讲了一遍。我觉得受益匪浅。现在,我把我的心得,说给我的读者。 这个四逆散,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的配伍,用于疏肝解郁,宣行阳气。它的原方,就是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其中柴胡枳实都是行气、疏肝、解郁的,芍药柔肝敛阴。总之,它的目的,就是调养我们的肝气。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调肝呢? 首先看,这个人脉象偏弦,症状在情绪不好、思虑不止的时候加重。这本身就是有肝郁的问题在。肝胆之气啊,主咱们气机运转的通畅与否。 胃反酸、嗳气、胃胀这些事儿,都可以看成是胃气不降的表现。胃气不降,原因之一就是肝胆之气不畅。肝胆的气升降失常,直接导致胃气通降失常。 虽然说,患者也有脾气亏虚的问题,但是它还是源于肝胆之气不利。因此,不调肝胆,就抓不住根本。我原先只用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打底儿,注定效果一般。 本着这个思路,我老师让我加入四逆散,再稍佐黄芩来清热。因为肝胆之气郁滞,容易化火啊。因此,前面验方的方义,归纳起来就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厚朴健脾行气,半夏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煅牡蛎制酸。 这些,都是治标,以柴胡、白芍、枳实来疏肝调肝,用于治本。这就是基本思路。 所以说,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患者三年的反胃、反酸,其实就是用柴胡、枳实、甘草、白芍这四味药组成的经方,治好的。这一组配伍的应用,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我把这个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要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许多人因此患上胃病。反酸、胃胀、欲呕、嗳气等现象,比比皆是。类似反流性食管炎的毛病,并不少见。 这样的人,是胃不好吗?不见得。我看啊,是肝不好。胃的后面,藏着一个老板,那就是肝!所以,这类人务必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 肝气顺畅,胃气才能通降。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也是很实用的基本常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