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食同源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现代药食同源特指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等法规中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质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1987年10月,原卫生部、原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87)卫字第57号文件],随后不断更新品种名单。截至目前,共有104种中药材(含试点管理品种)被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依法推进药食同源物质名单管理,促进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药食同源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药食同源专委会)作为中国中药协会的分支机构,为了推进药食同源物质数据库建设、研制药食同源物质相关标准、促进药食同源产品与文化的国际交流、推动药食同源企业责任落实等目标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本刊特邀药食同源专委会特聘顾问王永炎院士撰文,阐述中药中蛋白质、糖类、酯类等营养物质的分布和活性,中药营养物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进而探讨中药营养物质是否纳入中药质量控制范围,提出应对中医药营养成分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改革中药疗效评价体系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以助力药食同源物质的合理利用,建设医养并重的综合健康体系。 作者介绍 ![]() ![]() 从中药营养物质活性 探讨中医药发展 ![]() 杨光1,2,苏芳芳1,2,3,李新月1,2,3, 陈敏1,2,王永炎1,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2.中国中药协会 药食同源物质评价和利用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61; 3.河北中医学院 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性的医学体系,但是,伴随中西文明融合与冲突,中药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天然药物的影响。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推进,中药所含次生代谢产物便被认为是中药的有效成分,蛋白质、糖类、酯类等物质被认定为杂质。随着醇提、萃取等技术不断进步,次生代谢产物纯度不断提升,质量控制标准也不断提高,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检验方法不断升级,一些微量乃至痕量成分都可作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指标。然而,中药疗效未出现显著性提升,反而中药汤剂效果广泛优于中成药。本文梳理了中药中蛋白质、糖类、酯类等被传统制药认为是杂质的物质的活性,提出应整体看待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的建议。 1► 中药营养物质及其功效 1.1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的活性 1.1.1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分布 蛋白质类物质在国际药品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13—2017年国际蛋白质类药物销售额达1367亿~1791亿美元。中药材普遍含有蛋白质类物质,尤其是动物类药材、种子类药材、菌类药材。动物药为蛋白含量最高的一类中药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动物药450余种,临床常用动物药300余种。全蝎中蛋白质类物质占50.37%,地龙干品中蛋白质类物质约占60%。果实种子类中药材是蛋白质含量第二高的中药材,蛋白质含量占此类中药干质量的15%~20%。果实种子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含有淀粉、油脂、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并承担一定的生理功能。决明子中约有18%的蛋白质,桃仁中约有25%的蛋白质。真菌类药材为第三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中药材,以冬虫夏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占干质量的30%,灵芝中蛋白质约占干质量的12%,茯苓中蛋白质约占干质量的1%。另外,根茎类药材中也有蛋白质类物质分布,如人参根含有14.6%蛋白质。 1.1.2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功效 中药蛋白质类物质有调节脂代谢、抗血栓、抗肿瘤、降血压等活性。地龙活性蛋白能够提高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鲜广地龙纯化蛋白还可以抑制肺纤维化进程;火麻仁蛋白能够调节体内消脂素水平和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调节大鼠血糖和血脂水平;土鳖虫活性肽用于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海龙蛋白可诱导体外肿瘤细胞的凋亡;蜈蚣小分子多肽、全蝎蛋白对体外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可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大蒜蛋白能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蛋白质水溶性较差,常水解为多肽发挥或增强药理作用,如灵芝蛋白水解后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明显更强,蛤蟆油进行酶解分离得到的小肽均具有抗氧化能力。 1.2 中药中油脂类物质分布与活性 1.2.1 中药油脂类物质分布 中药油脂类物质主要集中在种子类药材中,而脂肪酸是油脂的主要成分。紫苏籽油油脂类物质含量约占紫苏干质量的47.89%,主要是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杏仁油脂质量分数约为45%,主要为油酸。火麻仁(带壳)油脂质量分数为26%~33%,主要为亚油酸、亚麻酸、油酸。桃仁油脂质量分数超过48%,主要为油酸。红花籽油脂质量分数为23.08%~36.51%,主要为亚油酸。酸枣仁油脂质量分数为23%~29%,以油酸及亚油酸为主。白果仁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三烯酸为主。薏苡仁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85%~7.77%,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除了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外,种子类中药材含有维生素E、硬脂酸、棕榈酸、花生酸、甾醇等多种化合物。动物类药材也富含油脂,蛤蟆油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0.957 mg·g–1,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鹿茸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4%~3.8%,主要有磷脂、甾体化合物、脂肪酸、中性脂和前列腺素等。海马粗脂肪质量分数约为14 mg·g–1,主要为十六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 1.2.2 中药油脂类物质活性 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此外,油脂中含有的脂溶性活性成分也是活性的物质基础。亚油酸具有调血脂作用,如从华山松籽油纯化后亚油酸可以明显降低高脂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桑蚕蛹油可升高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值。火麻仁油有调血脂、通便等功效。明酸枣仁油可以增强和改善正常小鼠的记忆功能。紫苏油富含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也有研究认为中药寒热药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抑制脂肪酸合酶活性上。 1.3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分布与活性 1.3.1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分布 不少果实类中药含有较多的多糖,如枸杞中多糖质量分数为2.92%~7.55%,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枸杞多糖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五味子中多糖质量分数为5%~8%,经过纯化处理分析,其为吡喃型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多糖也是根类中药的重要成分,如不同品种的黄芪多糖质量分数为12.7%~17.7%,人参多糖质量分数为11%~20%,产地和年限也较大程度地影响多糖含量。多糖亦是真菌类中药材重要活性成分,灵芝孢子粉含多糖5%~7%,紫芝子实体多糖质量分数为1.72%,猪苓多糖质量分数为1%~3%,茯苓多糖得率为4%~9%。桑叶多糖得率为2.64%,枇杷叶多糖质量分数为9%。考虑到文献对多糖含量和提取得率这两个概念使用不统一,上述中药材中的多糖实际含量可能更高。 1.3.2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活性 对多糖类物质活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枇杷叶多糖、茯苓多糖、鹿茸多糖、灵芝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知母多糖、人参多糖、铁皮石斛多糖有增强免疫活性,灵芝多糖、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猪苓多糖等有抗肿瘤活性。 2► 对中医药营养相关研究的反思 2.1 中药营养物质与中药功能存在一定联系 2.2 把营养物质排除在中药质量控制范围欠妥当 2.3 中医药是医养并重的综合健康体系 ![]() 图1 中医药与健康的关系 3► 对中医药营养相关研究的建议 3.1 开展多元化中医药研究 3.2 开展多层次中医药教育 3.3 改革中药疗效评价体系 3.4 改革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略) 引用格式: 杨光,苏芳芳,李新月,等.从中药营养物质活性探讨中医药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2):2295-2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