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曲星下凡也是含着眼泪走的,唐代科举高中不在于考试

 禹山老祖 2023-03-23 发布于湖北

#历史开讲#唐贞元十九年,27岁的白居易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一举进士及第,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并赐曲江宴饮,雁塔题名。白居易春风得意挥毫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唐代约300年,开科取士268次,共录取进士7448人,平均每次招录的进士只有27名,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白居易此时会作出如此盛气凌人诗句。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法找到白进士考试时的试卷,但却在唐人收集整理的笔记中,发现了白居易高中的奥秘—行卷。

行卷暨考生在考试之前通过拜谒高官贵族,进献自己的多篇佳作,以期获得对方向主考官的强烈推荐,从而在科举考试中夺魁的行为。可有人说了,我才高八斗,即使不走这样的歪门邪道,也能高中,那么等待他的只有现实的啪啪打脸。

文章图片1

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行卷,鲤鱼跃龙门的不二法门

据唐人张固著的《悠闲鼓吹》记载,白居易进京赶考,考前就向大诗人顾况献上了自己的行卷。顾况以其名字中的“居易”两字劝说道:“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但读到行卷中的第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顾况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并由衷的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京城欢迎你。不久,白居易的诗作在长安风靡,不少文人高官争相传阅,一时间洛阳纸贵。803年,白居易登科高中。

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七岁言出成文,十三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三度进京赶考历时十五年,也未榜上有名。直到向曾任大唐宰相的郑馀庆行卷后,才获得其赏识推荐,声名鹊起,最终高中进士。

行卷,莘莘学子的普遍选择

考生通过向名人高官拜献作品,以求点拔的方式,获得其推荐,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且一旦高中,还能提升荐方的美誉度,多么两全其美的事啊,怪不得考生们对行卷趋之若鹜。于是,就连我们熟知的大诗人王维也加入了其中,而他的行卷方式更为疯狂且令人捧腹。

王维在进京赶考期间,向唐玄宗的弟弟岐王进献了自己的行卷,岐王告知他此次科举状元的已经内定为张九皋了,想要改变现状只有求太平公主帮忙了。王维遂假扮成弹琴的伶人参加了公主的宴会,一曲幽婉动听的广陵散,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并得到召见,其趁机进献了自己的行卷,公主阅后命王维更衣,待若上宾。王维果然于731年高中状元。

另外的一件行卷趣事则来源于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赶考的杜牧将自己的著作《阿房宫赋》献给了时任太常博士吴武陵,吴老观看后打包票说登科的事包在我老吴身上。随后他找到自己的学生崔偃,此次科举的主考官。崔偃听后面露难色,毕竟风流不羁杜牧的诗篇:扬州一觉十年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风流不羁早已名声在外,如若将他录取,怕影响不好。此时的吴武陵只好摆起老师的架子,用命令的语气说:我不管,我已经许诺人家了,就是杜牧是个杀猪的,也要让他高中。果然,杜牧在这次科考中高中第五名。

除此之外,还有大诗人刘禹锡儿子行卷之事等等。

文章图片2

观榜图(局部),明.仇英

行卷,最终反噬帝国命运

其实不由我说,大家也能想到能够进入京城高官名流的朋友圈子,并到府上作为宾客进献佳作,自身的家族也必定非常显赫,绝不是寒门蔽户。王维出生于当时有“五望七姓”的太原王氏;白居易的父亲曾经官至尚书右仆射,其高祖、祖父俱为大唐官员;杜牧的出生于京兆杜氏,自魏晋时期就是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祖父杜佑还曾官至宰相。所以说行卷只是名门望族和官员为了相互之间利益,而默契配合的文学游戏,而这个游戏的规则之一便是排除下级阶层参与其中。寒门子弟上升的阶梯断裂,就像河道淤积一样,如果不施工疏通,却进一步筑堤堵塞,终将泛滥成灾。

文章图片3

盐贩出身的黄巢屡试不中作《不第后赋菊》

公元878年,曾为盐贩的黄巢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大唐王朝土崩瓦解,此时,还有几人记得他的那首《不第后赋菊》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