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外篇》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固万物成。”天道,即自然规律,其运行永不停息,所以万物才能得以生存。天道,不仅主宰宇宙万物繁衍生息,而且是人类自我审查的标尺。滚滚红尘中,有人所行通畅,活成了万丈光;有人连遇挫折,哀叹命运不公。《中说·周公篇》里讲:“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遇事,不能墨守成规、思维僵化,要懂得结合实际、灵活变通,有时候转个弯,就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伶官,可以直接对皇帝进谏,他就是春秋时的楚国人优孟。文武百官纷纷进谏,说这样会扰乱纲常,他非但不听,还下令有谁再敢进谏,就处以死刑。楚庄王问其缘故,优孟说:“以王的地位,这样埋葬爱马简直太薄待了,您要用美玉做棺材、用梓木做套材,让使臣陪祭,并给它建立祠庙,才能让所有诸侯都知道您轻人而重马啊!”因为懂得转弯,巧用语言的力量,优孟以卑微的地位做到了朝中大臣们做不到的事。《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适当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适度屈就才能得到伸展,保持低洼才可充盈,破旧之后能够生新。看问题,不能总是用直线思维,如果直线行不通,转个弯,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做人若过于直白,有时会陷入被动,尤其是对方比自己强大的时候。西汉时的东方朔以雄辩著称,他用“怪哉虫”的故事来劝汉武帝善待百姓,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而春秋时的伍子胥,因直谏吴王夫差,却落得个被赐自尽的下场。懂得转弯的人,既能挣脱固有思维,又能有效解决难题。《道德经》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做人做事,太过追求完满,不如知足知止;太过咄咄逼人,不如徐徐图之。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面对大权在握的大司马霍光的意见,极少反驳。渐渐地,霍光认为他是个没有思想的附庸,便放松了戒备。对于霍光过度干政,刘询虽然心怀不满,但从未做出偏激的行为,总是选择与其和平相处。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韬光养晦,才赢得了后来的昭宣中兴。而在位仅27天的汉废帝刘贺,刚刚登基就急于夺权,让霍光感受到压力,找个理由就把他废掉了。可见,对于不能掌控的局面,多些钝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钝感力》中说:“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活下去。”敏感的人易生焦虑,总是惴惴不安,反而容易陷入危机,使各种矛盾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钝感的人,通过转移别人的注意力来避开矛盾,于是便拥有空间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保持钝感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同理心,又能让人放松戒备。《道德经》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大多喜欢炫耀才华、卖弄精明,而我却昏昏昧昧、傻了吧唧。当时的春秋霸主晋文公因受人挑拨,召开诸侯大会,设计杀卫成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同行的卫国大夫宁武子三缄其口,不去辩解。后来在他的一番周旋之下,终于护送卫成公回国,平定内乱。正是由于宁武子的忍辱负重,才能在同行的人因选择辩解而被杀后,自己和卫成公得以保全。孔子这样评价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朝廷风清气正时,就彰显智慧、献计献策;朝纲混乱不堪时,就收敛锋芒、保存实力。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有点小才干就四处炫耀的人,只是小聪明;有着大本事却掩藏锋芒的人,才是大智慧。急着昭示真相,并不利于事情的发展,越高层次的认知,越不容易被众人理解。适时糊涂的人,既能给人留足脸面尊严,又能涵养自己的品性德行。《慎子·因循》里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凡事恪守天道规律,就能万物亨通、迎来福报,若是违背天道规律,就会遭受挫折、引来祸患。人活天地间,一定要遵循天道规律:遭遇不顺,懂得转弯是谋略;拒绝敏感,保持钝感是能力;聪明有度,适时糊涂是智慧。来源:走心夜读(ID:zxyd999520),作者:简,做一个简单的人,过一段简单的生活,品一程简味人生;转载请加编辑微信gzzjw888,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