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护理 一.概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cute obstrucl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 acute cholangtis of severe type,ACST) ,本病的发病基础是胆道梗阻及细菌感染。男女发病比例接近,青壮年多见。 二.治疗原则 立即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当胆管内压降低后,病人情况能暂时改善,有利于争取时间进一步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既是治疗手段,又是手术前准备。①抗休克治疗:补液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休克者可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②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常发生等渗或低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纠正。③抗感染治疗: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联合、足量用药。④其他治疗:包括吸氧、禁食和胃肠减压、降温、解痉镇痛、营养支持等;短时间治疗后病情无好转者,应考虑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细胞膜和对抗细菌毒素。经以上治疗病情仍未改善,应在抗休克同时紧急行胆道减压引流。 2.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降低胆道压力,挽救病人生命。手术力求简单、有效,多采用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ST或PTCD治疗。急诊手术常不能完全去除病因,待病人一般情况恢复,1~3个月后根据病因选择彻底的手术治疗。 三.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疼痛:与疾病本身及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恶心、呕吐及感染性休克有关。 3.体温过高:与胆道急性感染、化脓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摄入减少、消耗大、机体需要量增加有关。 5.潜在并发症: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 四.护理重点 (一)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 观察神志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皮肤黏膜情况,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结果的变化。若病人出现神志淡淡、黄疸加深、少尿或无尿、肝功能异常、PaO2降低、代谢性酸中海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发生MODS,及时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2.维持体液平衡 ①观察指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和血压的变化;准确记录24h出人量,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为补液提供可靠依据。②补液扩容: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及氧供。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确定补液的种类和量,合理安排补液的顺序和速度。 3.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1)呼吸功能监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动态监测PaO2和血氧饱和度,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状况;若病人出现呼吸急促、PaO2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提示呼吸功能受损。 (2)改善缺氧状况:非休克病人采取半卧位,使腹肌放松,膈肌下降,利于改善呼吸状况;休克病人取仰卧中凹位。根据病人呼吸型态及血气分析结果选择给氧方式和确定氧气流量或浓度,可经鼻导管、面罩、呼吸机辅助等方法给氧,改善缺氧症状。 4.维持正常体温 ①降温: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冷疗等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使用药物降温。②控制感染:联合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5.营养支持 禁食和胃肠减压期间,通过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能量、氨基酸维生素、水及电解质,维持和改善营养状况。 6.保护病人安全 准确评估病情,当病人出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或发生谵妄时,应使用床挡、保护性约束等措施,有效预防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7.完善术前检查 准备积极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凝血功能障碍者,补充维生素K。准备术中用药,更换清洁病人服,按上腹部手术要求进行皮肤准备。待术前准备完善后,送人手术室。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情况,评估有无出血及胆汁渗漏。术前有黄疸者,观察和记录大便颜色并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 2.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通过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足够的热量、氨基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胃管拔除后根据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由无脂流质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3.T管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将T管妥善固定于腹壁,防止翻身、活动时牵拉造成管道脱出。 (2)加强观察:观察并记录T管引流出胆汁的颜色、性状和量。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 200ml ,呈黄绿色、清亮、无沉渣,且有一定黏性。术后24h内引流量300~ 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如T管无胆汁引出,应注意检查T管有无脱出或扭曲;如胆汁过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如胆汁混浊,应考虑结石残留或胆管炎症未完全控制。 (3)保持通畅:防止T管扭曲、折叠、受压。引流液中有血凝块、絮状物、泥沙样结石时要定时挤捏,防止管道阻塞。必要时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或用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操作时需注意避免诱发胆管出血。 (4)预防感染:长期带管者,定期更换引流袋,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引流管口平面,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引流管口周围皮肤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炎症反应。 (5)拔管护理:若T管引流出的胆汁色泽正常,且引流量逐渐减少,可在术后10~14d试行夹管1~2d;夹管期间注意观察病情,若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可经T管行胆道造影,造影后持续引流24h以上;如胆道通畅,无结石或其他病变,再次夹闭T管24~ 48h,病人无不适可予拔管。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激素者可适当延长T管留竖时间,待窦道成熟后再拔除,避免胆汁渗漏至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拔管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d内可自行闭合;观察腹部体征、体温变化、有无渗液及皮肤黏膜等情况。若胆道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则儒保留T管4-8周以上,再作取石或其他处理。 五.健康指导
2.复诊指导 非手术治疗病人定期复查,出现腹痛、黄痘、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3.带T管出院病人的指导 穿宽松柔软的衣服,以防管道受压;淋浴时,可用防水敷料覆盖引流管口周围皮肤,以防感染;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免牵拉T管导致管道脱出;出现引流异常或管道脱出时,及时就诊。 (作者:韩文静 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