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护理观察

 昵称27426448 2015-08-30
    作者单位:533800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人民医院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2467629.htm
  通讯作者:农斌
  【关键词】 急性; 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护理; 引流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其死亡率为25%左右【sup】[1]【/sup】,该病发展异常凶猛,一旦确诊,尽早行胆道减压是降低病死率的根本措施。患者一般仅简单处理后即紧急手术治疗,因此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转归尤为重要。2001年~2010年本科共收治(AOSC)58例,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19例,女39例,年龄31~74岁。58例术后均带胆道T型管及腹腔引流管,治愈56例(96.6 %),发生并发症5例,死亡2例(3.4%),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1.2 治疗方法 在抗休克基础上紧急手术,联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和保证组织器官的良好灌流和供氧,营养支持以及防治MODS。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 首先要持续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末梢循环情况、腹痛的性质及程度、尿量,监测基础生命体征,了解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和体内代谢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纠正。
  2.1.2 及时执行治疗方案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吸氧,纠正机体缺氧,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对年龄大或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补液的量和速度要严格控制,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脉搏增快、尿量减少、呼吸过快过深时提示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 患者手术多为全身麻醉,术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麻醉未清醒导致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病情平稳后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循环及腹腔内渗血、渗液的引流,防止发生膈下感染。
  2.2.2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15~30 min测量1次,休克患者5~10 min测量1次,早期血压、呼吸的改变,除考虑麻醉的影响外,还应注意是否有出血、体液不足和休克等情况,对呼吸急促者要注意是否腹带包扎过紧,是否有肺部感染,甚至有休克肺的发生并及时报告医生,按医嘱进行各项处置,协助医生做好抢救。
  2.2.3 胆总管引流管(T型管)的护理 (1)放置T型管的目的是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和防止术后胆漏,促进炎症的消退,维持胆道通畅。患者术后回到病房要及时妥善固定引流管,可将接有T型管的无菌引流袋固定于床边或腹带上,随时检查T型管在皮肤外固定情况。连接管长短要适宜,避免过短致使患者翻身时将管子拉出,或过长致使T型管扭曲受压使胆汁引流不畅。夜间可将引流管固定于腹部或腰带上,不应固定在床架上。(2)应随时检查T型管引流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应经常挤捏,如有阻塞,用细硅胶管插入T型管内,负压吸引,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患者下床活动时,要将T型管放置于腰以下的位置,不可将引流袋抬高,以免发生胆汁逆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多叮嘱患者及家属保护好腹部各引流管,勿使其脱落。(3)观察胆汁引流的颜色、性质、量,观察有无新鲜血或胆泥、碎石、蛔虫及沉淀物,每日胆汁引流量约500~600 ml,呈黄色或黄褐色,以后逐渐减少。量少可能是因T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过多可能有胆道下段梗阻。(4)加强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观察引流口周围有无胆汁渗出,每天以75%的酒精消毒,导管周围皮肤敷无菌纱布,涂以氧化锌软膏或中药生肌膏以保护周围皮肤,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5)患者T型管引流开始1~2 d引出胆汁混浊或含有脓性絮状物和泥沙,如胆汁逐渐澄清、体温恢复正常,黄疸逐渐消退,2~3周后,经胆总管造影,证明胆总管通畅后多能拔管。对年龄大、营养状况差及糖尿病患者应延长T型管放置时间。拔管前先做夹管试验,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痛、腹胀、黄疸发生。无不适则行经T型管逆行胆道造影,造影后打开引流管,保持通畅1~2 d后拔管,拔管必须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后方可执行。拔管后仍需继续观察腹部体征及引流口漏出胆汁情况,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疑有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处理。
  2.2.4 手术切口及其腹腔引流管的观察 注意观察切口情况,敷料有无脱落、渗血及胆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并做好记量。一般术后24 h内引流量不超过100 ml,呈淡红色,以后逐渐减少呈淡黄色,一般2~3 d引流管无新的引流物时即可拔管,如在短时间有鲜红色血液流出,考虑有活动性出血。
  3 术后营养支持
  术后前3 d在胃肠道功能未恢复时依靠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格选择输液途径和输注营养的合理配方,逐步完成由肠外向肠内营养的过渡,达到维持机体营养状况正常的目的。肠内营养具有价廉、安全、符合生理特点、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及保护其结构完整、预防细菌移位、促进患者恢复等优点【sup】[2]【/sup】,因此,在术后2~3 d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进食,从稀到浓,从清淡到高蛋白饮食顺序进行,少食多餐,并辅以酶类助消化药物。
  4 并发症的预防
  患者术后由于切口疼痛不愿翻身,痰液咳出困难,可每4~6 h给予雾化吸入1次,稀释痰液,鼓励咳痰,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全部排出。对于意识尚不清楚,或已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应随时吸痰。另外,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对呼吸、胃肠功能的恢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均有益处。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变化,以便及早纠正低血容量,组织灌流和改善缺氧。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有无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黄疸加重及肝昏迷先兆,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免诱发急性肝衰竭。
  5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在护理工作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帮助患者认识疾病,促进康复起到较好作用。多数患者只重视临床药物治疗,而忽视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故应耐心介绍疾病与饮食关系,少食多餐多饮水,对带T管出院者,要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定期复查,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02.
  [2] 耿小平,米化刚.外科危害患者的营养支持.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4(21):203.
  (收稿日期:2011-04-19)
  (本文编辑:陈丹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