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是朝廷重臣,也曾是流放之人;他曾风光无限,也曾困顿潦倒。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他都保持了一种超然物外、豁达开朗的心态,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 六十五岁时,苏轼在常州因病去世。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令后人深思的遗言:“西方不无(指西方极乐世界),但个里着力不得;着力即差。” 这句话看似简单平淡,却蕴含着苏轼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体悟。 要想理解这句话,必须先清楚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崭露头角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他从小受到父亲和母亲的教育,以韩愈、欧阳修等为榜样,勤奋好学。 嘉祐二年(1057年),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中进士及第。由于他在论试中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原本要被列为第一名(状元),但因为欧阳修怀疑该文是自己门生曾巩所作而将其改为第二名(榜眼)。 从此,苏轼踏入仕途,并因为文采而在京师显露头角。 但随后,厄运一个个来了。 治平三年(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苏轼、苏辙兄弟回乡守丧。 他们将父亲的灵柩从京师运回眉山,途中经历了风雨和劫匪的袭击,历时近一年才到达目的地。 苏轼为父亲写了《故秘书省校书郎太子太师蘇公墓志铭》,悼念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风范。他们将父母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轼回到朝廷,这时候,王安石开始了变法。 ![]() 被贬谪的人生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幸,主要是由于他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 王安石是宋神宗的丞相,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增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困境,抑制豪强势力,扶持农商业。 苏轼虽然也赞成变法的初衷,但对其具体方法上,持有不同甚至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变法过于激进和粗暴,损害了士大夫和百姓的利益和传统,引起了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他还担心变法会导致皇权专制和官僚腐败。 因此,他多次上书直言极谏,与王安石及其支持者发生了激烈的党争。 苏轼在党争中属于旧党一派,与新党为敌。 由于宋神宗偏袒新党,并且对苏轼有所忌惮,所以苏轼经常受到排挤和打压。 他的第一次贬谪是因为乌台诗案,即他在诗中抨击新法而触怒神宗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黄州度过了五年时光,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如《赤壁赋》、《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他还开垦荒地建造东坡居、雪堂等园林,并且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的感情。 苏轼第二次贬谪,是因为神宗去世后政局逆转而被恢复原职,但又因为诗文涉及禁忌而被贬为杭州知州。 杭州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苏轼在此也颇有建树。他主持疏浚西湖,增加水源并美化湖岸;他还与当地文人交流切磋,并培养了一批学生。 ![]() 苏轼第三次贬谪,是因为哲宗亲政后重新启用新党而被打压,先后被贬惠州、儋州两地。 这两处都是岭南之地,气候恶劣,交通闭塞。 然而,苏轼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此从事农耕、书画、诗文等活动,并结交了许多朋友。 苏轼第四次贬谪,是因为哲宗去世后,新党复辟,以他参与元祐党禁为由,将他贬为惠州司户参军。 他在惠州又遇到了旧友陈慥,两人相谈甚欢。他在惠州期间,也创作了不少诗文和书画。 苏轼第五次贬谪,是因为徽宗即位后,新党势力更盛,以他涉嫌通敌为由,将他贬为儋州军事判官。 儋州是海南岛的西北部,地处偏僻荒凉,气候恶劣。苏轼在此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他虽然受尽磨难和屈辱,但仍然保持着高风亮节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在此期间,苏轼没有停下创作,反而更加勤奋多产。 苏轼第六次贬谪,是因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赦免了所有被贬的元祐党人,并任命苏轼为礼部尚书。 这本是一件喜事,但对于年迈体衰的苏轼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他不得不从海南岛启程北上京城,在途中经历了风浪、饥饿、疾病等种种困难。 当船只到达江苏常州时,苏轼已经病入膏肓。 ![]() 人生的真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此时,只有他的好友,惟琳和尚和钱世雄陪在身边。 苏轼一生很有佛缘,晚年更是希望归隐山林,一心向佛,不料在这归隐途中,身染重疾,眼看就要一命归西。惟琳和尚俯身,半跪在他床边,高声喊道“端明(苏轼曾担任端明殿大学士),宜勿忘西方”。 翻译成白话文,“苏兄,你一辈子礼佛,现在可别忘了,向西方极乐世界去呀!” 苏轼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但我使不上劲呀。 苏轼用最后的力气,说出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随即闭上了眼睛。 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都想去极乐世界,但这不是加把劲,靠努力就能去的。 是啊,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很多时候,我们这样勉励自己,也这样告诉孩子。为了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定要努力。 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过上想要的幸福生活。 可经历了很多世事无常,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 越是努力,越是使不上劲,越觉得痛苦,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反而把生活过的一地鸡毛。 我想,我们都曾自我怀疑过。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在他最后的时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有些事情,不能刻意追求。方向不对,越是努力,越是痛苦。 这是苏轼的遗言,但我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结语: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多人也更加迷茫。 我们每天忙的晕头转向,经常努力,却经常感到无能为力,始终得不到我们想要的那个东西。 我想,我们需要偶尔停下来,静静的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呢? 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先天天赋,努力起点都不同。但我们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要幸福的过一生。 追求幸福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但幸福是什么? 只有你自己清楚,千万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有人喜欢厮守家园,时刻与家人在一起,有人喜欢去广阔的远方打拼,有的人淡泊名利,热爱修身养性,但只要是向着自己喜欢的,热爱的方向去努力,那就是幸福的。 不要逼迫自己去做不喜欢,不擅长的事。 当然,不是说不该努力,只是说努力的方向不对,“着力即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