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的这首诗告诉我们:贬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心态

 acerbookstore 2021-06-28

以前,有网友作过一张关于苏轼的人生地图,标注了他一生所到访过的地方,算下来竟然有大半个中国,真是令人感叹不已。

苏轼,本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州,之后又去当时的首都开封,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后来又先后在徐州、杭州、密州、台州等地做官。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悲催的他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和儋州。

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在1000年前,这里可不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而是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当时这里的物质条件极为匮乏,文化又极为落后,这对于贬谪之人而言,无异于被判了死刑,而当时的苏轼也的确是抱着在此终老的心态,来到了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苏轼,反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儋州的三年里,苏轼不遗余力地向这里的百姓传播中原文化,指导农民耕种,并挖掘第一口水井,后人亲切地称其为“东坡井”。

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朝廷赦免带罪官员,苏轼也因此有机会从儋州返回中原。

在六月二十日的一个夜晚,苏轼乘着小船告别儋州,回到中原。途经琼州海峡时,他回首遥望曾经居住三年的儋州,内心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对苏轼而言,在儋州漫长的贬谪生涯结束了,终于可以返回阔别多年的故土。如果说诗中的“苦雨终风”意味着遥远而痛苦的贬谪,那么云散月明则意味着恩赦还朝的喜讯。

此时蔚蓝的大海在苏轼眼中,似乎变得更加澄清明净,实际上,浩瀚澄清的不仅是大海,更是苏轼的内心。遭受过如此多的磨难,苏轼没有变得颓废悲观,反而更加包容和豁达,更重要的是,苏轼始终怀有一刻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自古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苏轼的人生无论是达还是穷,都会尽力的为一方百姓造福,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苏轼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折磨,儋州虽苦,却也能领略到天之涯海之角的壮美,虽然心中有鸿鹄大志,却也做好了“乘桴浮于海”的准备。从这一点我们完全能感受到苏轼的胸怀是何其大。

来到荒凉的儋州,苏轼却毫无怨言从不遗憾,“所欠唯一死”的贬谪成了他一生中最骄傲的经历和资本。

儋州,不是苏轼人生的结束,而是他人生最奇绝的开始。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