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八目和心学四句教: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一体两面对立统一

 王明鹏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猛然问儒家八目为何也许会迟疑,不过下面这句话无人不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大学》这句话被称为儒家八目。
我们今天重点说说前四目,如何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其实理解字面意思也差不多,通俗说法,我觉得可以用这两句来类比,格物致知是“实践出真知”,诚意正心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关于格物,有个王阳明格竹子故事,为了实践格物致知思想,年轻时王阳明有段时间每天对着竹子观察,风雨无阻,结果没有任何收益不说,还得了重感冒,这让他觉得格物致知这个思路有问题。
通过对儒释道学习研究,加上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成功剿匪和扑灭宁王叛乱,各地讲学提炼思想,我们都知道,最后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思想,成为明代大儒。
最为代表性的心学思想,表现为心学四句教,昨天涂鸦文字最后提及,我们不妨再复习一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不知道朋友们注意没有,阳明先生这四句话,恰好对应着儒家前四目,只不过顺序恰好反了过来!
儒家经典说的四目,是实践出真知,立志做大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认为是实践——认识。
在王阳明看来,这个自我修炼路径是认识——实践。
无善无恶心之体——正心,解释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慧能大师悟道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据说佛陀悟道后感叹,人人皆有如来智慧佛性,只不过被执着欲望遮掩罢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诚意,解释为意识源自好恶价值批判。我们天生就有各种欲望需要,马斯洛提出5个层次需要,这是客观存在的,活着就是欲望表现,叔本华所谓人乃欲望本身。
知善知恶是良知——致知,解释为知道好坏自有良知。孟子说人有四端,仁义礼智,摸摸良心有没有,这个常识就知道天生具有,又回到本心上,好比天赋自由本性,普世价值观,人人追求自由平等。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解释为实践中体悟。王阳明说法,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可动亦定静亦定。行动产生价值,行为疗法是根本。
儒家经典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王阳明这里就成了“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一个是实践出真知,一个是理论指导实践,都没有错,实际上这就是哲学对立统一观,一体两面,理论和实践完美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和行动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