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群文局部立意

生命主题深掘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陆  艳

王君老师是青春语文的掌门人,特别擅长整合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同时又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她经常说青春语文就是要“以课堂的质量抵抗生命的轻飘易逝,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这节课,既有课堂的质量,又有生命的高度;既是局部聚焦的小群文阅读,又是立意深刻的大主题设计。细细品味,余韵悠悠。

01

上下勾连,群文局部立意,

      紧扣文本的特质

1、贴近实际,精选研读方式

对于像《范进中举》《孔乙己》这样的经典名篇,按照王君老师对于文本特质的分类是,比较适合上成主题型文本。类型有两种:一是宏观主题型阅读,二是局部立意式研读。文本特质能决定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取舍,但考虑到是七年级的学生,体贴的王君老师还是采用了——语言暴力,这种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局部立意教学设计。王君老师说“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一瓢,要经由语言学习之路,最后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个生命难题。”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不立足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虚妄的。

2、上下勾连,群文局部立意

有研究者通过研究指出,完整的儿童阅读可分为四个层次。具体来说,阅读的第一层次是课文阅读;第二层次就是群文阅读;第三层次是整本书阅读;第四层次是主题书阅读。蒋军晶老师进一步指出,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但是大部分人只掌握第一层次阅读。群文阅读处于第二个层次,发挥着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联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而这种小群文阅读又特别考验教师对文本的选择和整合能力。王君老师说:“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就能避免教学的零碎敲打。”因而这节课既有宏观的上下勾连——《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又有微观的局部立意——语言暴力。《范进中举》里胡屠夫的千古一骂,《孔乙己》里群体对个体的千古一嘲,极尽谩骂和嘲讽之能事,这是两种有痕的语言暴力。接着《窃读记》里大人对小孩儿的语言暴力伤害,没有脏词,好像也没有戏弄之语,甚至还义正辞严,可以算是无痕的语言暴力,却能伤人心髓。最后加上一段视频,鲜活的生命即将消失,底下是一群麻木的看客,“面对他人的悲剧,无动于衷;看着同类欲坠深渊,落井下石。”这种幸灾乐祸型的语言暴力仿佛是一面镜子,更能照出身边很多人的真实模样。这样的小群文阅读,可以看到王君老师既能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又不脱离语文学习的目标,还能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更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改造,从古至今,上下勾连,局部立意,充分体现青春语文之愿景:文本,有青春如新的解读;课堂,有青春灵动的设计。

3、紧扣文本,挖掘生命主题

把文本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样你就能对这个生命有整体的关照和细节的研究,也就有新的发现。王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语文课堂也就是生命课堂,在解读文本时她常说:“先救己再救人,先己悟再助人悟。”课堂里的王老师有对范进的可怜,对孔乙己的同情,对窃读女孩的心疼,对那些看客们的愤慨。王荣生教授说过,语言赖以发生的根基——文化,其目的在于为言语的运用提供环境和脉络。言为心声,言有文化,语言的暴力后面是暴力的心,暴力的人,暴力的民族,暴力的文化。亲人对亲人,个体对群体,大人对孩子,陌生人对陌生人,都缺失了“真诚与爱”。这样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直抵文化和生命的内核,人性的源流。她不仅是在多维多向地开掘文本的思想内蕴,还能联系学生实际,把语文课化作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营养。所以刘祥老师说:“王君的青春语文,其青春之根,全在于生命的省察。”

02

尺水兴波,聚焦语言暴力,

     呈现诗意的表达

1、尺水兴波,聚焦语言暴力

语文教学,内容芜杂,小说教学,花色繁多,如何去粗存精,去繁就简,就看一个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力。王君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看不清到渐渐看清的修炼过程。而这堂课我们看到了王老师拨开层层翳云,摄来一轮明月,在语言的清潭里跳起灵动的青春之舞。“语言暴力”是主问题,是珍珠线,它串起了三大经典文本,它串起了课堂和生活,它串起了文学和生命。在老师的逐层引导和点拨下,孩子们渐渐地从语言暴力的类型追溯到语言暴力的根源。四个类型的安排也是有序铺展,从有痕到无痕,从有招到无招,从直接到间接,语言暴力的伤害也步步升级。在分析语言暴力的类型的过程中,王君老师总会在关键处给学生搭桥铺路,这次的精段研读基本方法——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像一叶小舟带着学生在语言的河流里不断漫溯。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变型,填字,演读,作诗,始终在语言的水波里畅游。青春课堂的灵动之气,经过酝酿,经过蓄势,经过聚焦,经过铺陈,经过点燃,最后勃发在生命的思考上。

2、穿插助力,呈现诗意表达

对于材料的穿插,一直以来争议较多,但是如果时机把握好,内容选得巧,却能给课堂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君老师这次课堂最大的亮点不是她的视频和图片穿插,也不是鲁迅先生的几处名言引入,而是她自己写的课本点睛诗。从范进到孔乙己再到窃读女孩,每一首诗的背后站立的一个有情怀的老师,站着的是一个写作极其勤勉的老师。王君老师有其始终不忘的初心——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写得再好,不如学生在老师的滋养下拔节生长。课堂最后学生集体创作课堂点睛诗,让尖锐刺耳的语言暴力成了温柔如春的诗意表达。“教学,可以是一条射线。起点,是你定的。但终点,属于每一个孩子的远方。”这也正是青春语文的特点:语言应用要灵动;学情应变要灵敏;规律把握要灵便。

3、多重朗读,掀起课堂波澜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这节课,王君老师把朗读的妙处发挥到极致,多重多样的朗读不仅“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也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情感上收到感染熏陶。”第一波:想象型演读,让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地用想象“经历”小说人物的经历,体验小说人物经历的人生。本课中展演的是胡屠夫和短衣帮们的暴力语言,对于第一个板块的演读,王君老师驾轻就熟,她以聊天的方式,在表演前提示学生,比如演时你的表情动作应当怎样?为什么?速度快还是慢?为什么?如果我想插话,你能不能让我插,为什么?这些预备活动充分完成后,学生对胡屠户这个角色就有了精准的定位,并明确了表演的方法。于是,表演过程中,面对扮演范进的老师可怜巴巴地几次插嘴哀求,学生都没有跳出角色外,反而更加怒不可遏,把演扮范进的老师骂了个狗血喷头。整个表演淋漓尽致,精彩纷呈。王君老师就用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师生角色扮演,朗读与情思的碰撞,掀起课堂的高潮。

第二波:诗意型朗读。本堂课王君老师自己创作了三首课本点睛诗,多首课堂小结诗,每首诗的呈现她都认真对待,用形式各样的朗读印刻在学生心中。每次朗读都非泛泛而读,有要求,给方法,多训练,学生才能更亲近文本,感悟人物的个性,体会生命的真诚。

第三波:咀嚼型品读。青春语文其本质之一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王君老师很擅长咬文嚼字地品读。一个标点,一个副词,一个动词,在王老师眼中都是很好的解读对象,更是优秀的朗读对象。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此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重多层的朗读,是让“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的法宝之一。

03

灵动课堂,勃发青春状态,

      奏响生命的旋律

霍军老师称王君是是课堂美学的建构者,这一点也不为过。灵清的课型定位——小群文局部立意抓生命主题;灵活的组织形式——朗读写诗聚焦语言暴力;灵透的文本解读——语言暴力背后是民族文化;灵动的语言学用——精读方法铺路搭桥;灵敏的学情应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灵便的规律把握——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里出生入死。王君老师把备课当成是怀孕生娃,新课娃娃是用青春语文的精血养成的,自然会懂得关怀,懂得尊重,懂得爱与被爱,懂得让学生能有言说的欲望和勇气,懂得激活他们的诗情,懂得引逗出他们新的发现,懂得激发出他们惊人的潜能,懂得给予他们语文营养,懂得生发出他们仁爱慈悲的情怀。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我上课是想帮助孩子们走出生活中的精神困境,着眼孩子们的精神人格的发展。”王君老师如是说。所以 “在王君的课堂上,时时有所谓语文“工具性”的扎实训练,更处处渗透着教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独立思考的人的雨露春风。” 她说教法也是心法,心法就是活法。她说积淀、眼光、情怀,决定着课堂高度。而我要说,这节好课是王君老师用生命把文本、作者、学生、课标一起放在心中,然后慢慢地“养”出来的。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断创新,是爱与智慧修炼出来的正果,勃发着青春的活力,奏响着青春的旋律。

当然一堂好课想要评说的太多,能紧贴大地,又能仰望星空,敢走能走并能走好“不寻常”之路的王君老师,定然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