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儒释道,儒家讲的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伦理纲常,以“仁”为本。现实处世,讲的是循序渐进,格物致知。而释迦摩尼一派,讲的是因果轮回,色空一体。浩如烟海的佛经,几辈子也读不完,却被《心经》200多字说完了。人既有色身,又有空灵的存在。 ![]() 儒家文化讲究格物致知,循序渐进。 脑科学是人体科学的重要分支。近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了人是有本我和肉身之我存在的。主宰肉身之我的恰恰是情绪脑,每天的吃喝拉撒,寒暑凉热,全仰仗情绪脑来控制感知。 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感受外部的世界。而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却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它归大脑皮层,也就是智慧脑负责。 佛教称之为“本我”的,就应该是高度发达的智慧脑,是消灭了多余欲望的灵魂,也是人本自具足的佛性。 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既可以指挥肉身的行动,也可以独立于肉身之外,畅游于寰宇之中。 佛教通过“戒”、“定”、“慧”三道程序修行,首先让肉身持戒。戒除各种多余的欲望,减少肉身对意识的干扰,从而进入到“定”的状态,在定的状态里,进一步修行到意识进入无我状态,这一层面被称为“慧”。 ![]() 佛教通过戒定慧次第修行,最终达到无我解脱的状态。 达到这个层面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人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你完全进入了寂灭空无的状态,没有了悲喜忧恐惊,更没有了痛苦,也就是让情绪完全进入到了一种“无”的状态里。你没有了痛苦的感受,内心自然便充满了各种法喜。这就是自我度化,俗世中讲的超越自我。 有趣的是,佛教修行的次第,与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谋而合。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常说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个“自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情绪。 因为有肉身存在,你必然有本能,或者说有情绪产生,肉身与情绪两者须臾不可分离。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繁衍后代是所有生物的使命,所以食色性也,不可避免。 佛教用“戒”这个字来约束肉身的作为,而现代脑科学则强调的是要强化大脑皮层的功能。佛教的功德圆满的追求,用脑科学理论来解释,就是追求大脑皮层的完善与超强的控制力,在物理上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同时增强神经元与大脑皮层的N次级连接。 佛教从弱化人体的情绪脑功能出发,而儒家则是强化人体的智慧脑功能出发,两者同归于一点,就是追求人的理性智慧,宗教称之为解脱,俗世则称之为战胜自我。 ![]() 超越自我就是冲出情绪的牢笼。 想在澳门修道,成就自我。在儒家思想文化体系中长大的我们,完全可以套用儒家圣人阳明心学“在事上磨”的办法,虽然慢了一点,但肯定见效。 也可以运用佛教中的思想,就是保持觉知。保持觉知就是让你的大脑意识除了睡觉,时刻处在一种值班的状态。时刻观察着你的肉体想干些什么。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没有觉知的状态里生活,一切随着情绪的感知而做着各种选择。因为这样生活才会轻松,才会舒服。但当你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时候,你必须成为一匹狼,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尤其进了澳门娱乐场,更应当保持高度警觉的紧张状态。 紧张状态就是大脑皮层高度活跃的状态,时刻观察着身体中存在的那个情绪,它会发生多种多样的表演。为了让自己舒服,它会不惜牺牲你所有的长远利益,使当下得到即刻满足。 每一次的挫败就是因为觉知能力的丧失。因为觉知能力才是上帝视角,它有长远的利益考量。只有觉知能力在线,它才能发现你当时打下去的重注是否合理,时机是否正确? ![]() 保持自我觉知力确实是十分有用的能力。 然而,最实用的还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恐怕恰恰是在澳门娱乐场最应有的致胜心态。在每一场考试中,始终盯着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也许是你一生的目标,或者是你近一个月的目标。站在这个目标的终点来看每一场的考试。你就拥有了“思维带宽”。 站得高,看得远,也看得更广,你自然对每一场考试的得失,有了强大的心理预备,避免了上头。 关键好处是,在形势不明朗时,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你“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自然让你拥有了“忍耐力”这个极宝贵的素质。 道家讲的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时机一到,猛烈进攻,时机消失,鸣金收兵。因为你是站在一个月甚至一辈子的终点,来看自己眼前的这场考试,得得失失算什么呢?心态自然放平了。 儒释道三家,心法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追求自我觉醒。也就是现代脑科学说的,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 世界万法讲的是同样一个道理,就是如何让自己成为拥有强大控制情绪能力的人。因为主观意识的觉醒,使自己更具有了神性。让被动的潜意识服务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人类社会个人奋斗,成就自我,甚至成就圣人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在澳门修行的必经法门。 ![]() 也许道家思想更适合于澳门博弈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