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民间传说:六座城门的来历

 点出好未来 2023-03-24 发布于湖北

欲得天下,先取中原。欲取中原,先得襄阳。

襄阳战略位置重要,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护城墙越修越厚,护城河越来越宽,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安排邓俞镇守襄阳,襄阳城再次翻修扩建,由四座城门扩展到六座,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时间一晃,两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这六座城门已经破烂不堪,当时的襄阳知府万振孙决定出资修缮六座城门,然而却因为如何起名犯了愁,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文章图片1

襄阳这六座城门历史悠久,少则二百多年,多则上千年,但却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民间习惯将四个中轴正方向的主城门以东南西北命名,剩余的两座分别叫作大北门和长门。

这种叫法虽然通俗易懂,可实在过于简陋,有损襄阳城的体面。

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万知府躲在书房里琢磨了三天三夜,在纸上写下了近百个城门名,挑来选去,没有一个满意的。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平淡无奇,完全配不上城门千百年的悠久历史。

既然想不出好名字,万知府索性放下笔头,出门散心。

文章图片2

他身穿便衣,骑着一头小毛驴,来到襄阳城外的岘山亭,喝着小酒,凭吊古人遗迹,寻找灵感。

不知不觉中,万知府多喝了几杯,一阵小风吹来,头昏眼花,酒劲翻涌而上,就趴在大石头上打起了瞌睡。

迷迷糊糊中,万知府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骑上自己的驴,撒腿就往山下跑。万知府惊醒过来,连声让老头儿站住。可老头儿压根儿不理会,一个劲地赶驴往南门跑。无奈之下,万知府只好紧随其后。

文章图片3

老头儿骑着驴一口气跑到南门,放慢速度,指着旁边的仲宣楼和文庙说,此处文风鼎盛,可谓文昌。

万知府一愣,心想,老头儿演的是啥戏?接着,老头儿又朝着东门跑去了。

到了东门,老头儿又指着护城河边的杨柳,以及城外的农田,抚须长叹:东风起而知春到。古人说阳春农事方作,此地可为阳春。

说罢,老头儿又朝着北边跑去。

万知府拍着脑门醒悟过来,敢情自己遇到了神仙,知道自己为给城门起名犯愁,特地来点拨的呀!

想到这里,万知府兴奋不已,挥着手,兴奋地喊:老神仙,等等我呀……还有几个城门呢!

文章图片4

老头儿也不搭理万知府,一路来到长门,望着滚滚江水,自言自语道:当年蜀国大将关云长镇守于此,水淹七军大败魏国大将曹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威震华夏,此地可谓震华。

万知府连连点头,紧随老头儿来到了大北门处,老头儿指着两旁林立的官府衙署说,这里乃是县衙和府衙治所要地,教化训令出自于此,可称拱宸。

万知府暗暗称赞老头儿,又跟着他来到小北门,老头儿一指热闹的码头说,李白当年在这里吟唱,遥望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地可称临汉。

文章图片5

万知府连连称妙,可也不敢多问,紧跟老头儿来到了西门。

西门周边都是农田,一眼望不到头。老头儿缓缓下驴,慷慨说道,春耕秋收,东作西成,这里就叫西成吧!

事到此时,万知府感激涕零,连忙躬身向老头儿行礼。谁知这低头抬头的工夫,毛驴还在吃草,老头儿却不知所终。

万知府突然惊醒过来,左右一看,自己居然还躺在岘山亭上,毛驴站在一旁,肚子吃得圆滚滚的,正打着响鼻。

文章图片6

万知府唏嘘不已,骑驴回家,按照老头儿的指点,大笔挥洒,写下了文昌门、阳春门、震华门、拱宸门、临汉门、西成门六个城名。

就这样,六座城门正式定下了官名,刻成了匾额,挂在了城门头。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知县董上治在六个城门名字的基础上,再次题雅称,东门叫“保厘东郊”;南门叫“化行南国”;西门叫“西土好音”;小北门叫“北门锁钥”;大北门叫“拱卫宸垣”;长门叫“威震华夏”。

这些名字虽然典雅斯文,且都出自典故,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但有些拗口,还晦涩难懂。所以至今在民间,老百姓还是习惯以大北门、小北门、东门、西门、南门、长门称呼襄阳的六个城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