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唏嘘!上海这个非遗美食即将消失!传承人:不挣钱,没年轻人学…

 cxag 2023-03-24 发布于辽宁
VALENTINE'S DAY

你吃过桶蒸糕么?“阿小弟桶蒸糕”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人却称,可能再做三年就不做了,且因为制作桶蒸糕很吃力,赚得不多,所以没年轻人愿意学,你希望该美食继续存在下去么?

图片

图片

01

顶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头招牌的“阿小弟桶蒸糕”深受不少资深食客喜爱,去年,这家上海市区最后的非遗桶蒸糕生意火爆,却面临亏本,不少网友都很关注。

近日,有媒体记者又来到了阿小弟桶蒸糕门店,并见到了“阿小弟”本人——今年六十多岁的罗仁官,这家店由他和妻子宋爱华共同经营。


然而,此次采访中罗仁官却透露:再做三年就不做了…或许三年后,“阿小弟”夫妻俩的这门“非遗”手艺就要面临失传。

罗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属于淡季,蒸糕就根据客人的预定按量做,保证当天蒸当天客人来取或者邮寄。“闲的时候很闲,忙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罗师傅透露,做糕最忙的要数过年和重阳节期间,很多客人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会送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做上四五百个,“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多。”

图片

定桶蒸糕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前可能是江浙沪的人喜欢吃这种米糕,现在还有很多安徽、北京、四川这些地方的顾客来定,我做好就给他们发过去。”罗师傅回忆,远的地方还寄过内蒙古,担心米糕变质走的是空运,“一块糕运费要一百多了哦!”

虽然桶蒸糕可寄送,但却不是一整年都能吃到的,“夏天太热,常温就要三十多度,炉子一开更热了,要四十多度啦,像这种米粉一不留神就容易变质,所以七八月份是不做的。”罗师傅说。

在罗师傅看来,吃的东西一方面新鲜很重要,此外就是看它的制作工艺。

图片

“先泡米、再磨粉,磨好了之后放在盆里加糖拌匀,醒上几个小时等糖融化了产生水分才能开始做糕,这样吃口才好。”罗师傅介绍,蒸糕里的米和糖都有讲究,其中米粉是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糖则是红糖和白糖,材料备好后就一层米粉一层糖馅再一层米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口味添加小料,比如核桃红枣、赤豆、蜜枣等。
一个糕味道好,除了这些食材还需要木桶的加持,“我这个糕每一块都是要用杉木桶蒸的,这样蒸出来的才有香味。”罗师傅补充,蒸的时候所有材料不能一口气都放到桶里,要等底层的蒸熟了,再往上铺粉、磨平后继续蒸,一个糕要蒸上20分钟左右。出锅后,先把木桶中的蒸糕扣在面板上,揭开蒸屉纸后要喷上糖水,这一步是防止蒸糕冷却后表面变硬……静置到蒸糕稍微冷却后就可以包装了。

包装同样有巧思,罗师傅选择了用牛皮纸和麻绳包裹,“和桶蒸糕很配,我不喜欢花里胡哨的,这样包装好后可以直接拎着麻绳,蒸糕也不会倾倒,拿回家还是圆的。”

图片


口味上,卖得多的是核桃红枣、赤豆的,罗师傅介绍,这两款口味不会太甜,喜欢吃甜口的还会买红糖糕,“什么都不放,就是米粉和红糖”,还有蜜枣的也比较甜;体型上,有大蒸糕和小蒸糕两种选择,大蒸糕可按斤购买,两斤起售;小蒸糕则是按个卖,价格在50元到60元不等。


桶蒸糕越做越多,征服了不少食客,而口口相传的美味和对传统制法的坚持让这一点心入选“非遗”。

2013年,“桶蒸糕制作技艺”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又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罗仁官的妻子宋爱华正是桶蒸糕传承人,算到现在,夫妻俩开店做桶蒸糕已有近20年的光景。

然而,就在与罗师傅的采访中,他突然聊到:“我有时候会跟那些老顾客说,你们还能再吃三年,三年后就不做了。”

图片

罗师傅告诉记者,这个店的合同还有三年到期,没什么意外到期后应该就不做了,一是因为年纪大干不动了,二是桶蒸糕不挣钱,“一个月房租就要两万多,还有水费、电费这些,算下来一年剩不下多少钱。”

当记者问起桶蒸糕是否有继承人时,罗师傅很无奈:“年纪轻的不愿意学这个,很吃力的,能赚多少钱?”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罗师傅的儿子目前从事设计的工作,也无意继承这门手艺。

图片

桶蒸糕或“失传”是不少“非遗”等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谁来继承?如何推广?情怀与生计怎么选?而这些问题似乎仅靠罗师傅夫妻俩的力量是无法解答的,政策的支持也是关键因素。'

你吃过这种桶蒸糕吗?

来源: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观新闻、网友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