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见muye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年轻的时候,要玩命地做加法,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中年以后,这种状态就要收敛起来,要做减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感觉被生活压得难以喘息,那是在提醒你,该过递减的生活了。有句话说: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一间房就能遮风避雨,一张床就能酣然入睡,一粥一饭就能饱腹养身。年轻的时候,她喜欢追求名牌,无论到哪里都会搜集各种大牌产品带回家。高档的香水、化妆品、高跟鞋、包包,十多年时间里,她在家囤了一大堆。面对一屋子的东西,她第一次感到不值:带不走,弃之又可惜,实在是一种拖累。到了新的城市,她慢慢减少了对物质的依赖,多余的东西绝对不买。她开始爱上了阅读,偶尔也写点东西,日子反倒变得更充实了。“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正从加法时代转向减法时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丰富才是幸福。”日本流传着一种叫“终活”的文化(为了迎接人生终点所进行的准备活动)。终活文化,最先提倡的,就是对物质进行断舍离: 40岁,开始减少各种日常用品持有物。 50岁,处理家里大型器械工具和家电,大部分的书籍、唱片、手办等。 60岁,处理不动产。 70岁,处理掉汽车,开始依靠公共交通;处理各种收藏品。 80岁,逐步解约各类网络的ID(注销各种社交媒体账号,邮箱等)。
年轻时贪求物质的丰盛,但到了一定岁数,要学会给物质做减法。 人内心的空间就那么大,装满了物欲,快乐和幸福就无处安放了。巴菲特曾经为自己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做过人生规划。他让弗林特在一张纸上写下25个人生目标,然后选出5个最重要的。最后他告诉弗林特,以后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在剩余的20个目标上投入精力,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前5个必须要完成的目标上。四十岁以后,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了推倒重来的底气和勇气。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集中精力去凿一口深井。陈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人生的目标,他说自己只专注于拍戏。当时他已经入行三十年,在他这个阶段的演员,很多人选择去做导演、当制片人,甚至身兼数职。陈道明解释说,如果做得太多,担心最后什么也做不好,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个演员,演好戏。有句话说得好,人生过了四十就要开始做减法了,与其执念于大而全,倒不如少而精。人到中年,把功夫用在重要的事上,唯此你的忙碌才会有价值。“健康是一颗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会粉碎;工作只是一个皮球,掉下去后还能再弹起来。”《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肾上腺皮质癌。这是一种罕见癌症,100万人中仅有1人确诊,绝大部分患者存活期不超过两年。为了治病,他卖掉深圳的房子,赴美10年经历了种种磨难,再次获得了重生。师永刚之前当过兵,而且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游泳一个小时。分析自己患癌的原因时,他说主要就是无休止的工作导致的。他一周有三到四天时间都在加班,有时候甚至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最终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身体的零件是需要呵护的,你总是用它,不保养,等到零件转不动了,疾病也就来了。“我今年45岁,每天熬夜加班为了比别人业绩好,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有一天我站在镜子前面,看见自己脖子僵硬、弯腰驼背的样子。我开始怀疑,我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得到的一切是否值得?”很多人每天喝着咖啡熬着夜,工作起来就像旋转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当身体亮起红灯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疾病与死亡并不遥远。人到中年,工作压力适当减一减,感觉太忙就缓一缓,不要咬牙跟自己较劲了。你可以努力,但不要拼命,没有一份工作,值得你以命相搏。之前有一个社会实验短片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受访的三位中年男人,他们的通讯录里都有上千位好友。节目组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不考虑工作和应酬,请删除掉自己不会联系的人。但认识的人多,不代表人脉广,将这些资源变现,才叫人脉。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中年以后,请缩小你的社交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和自己。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在坊间有个称号:朋友圈拉黑狂魔。他曾在采访中谈过自己的社交哲学:永远不会为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参加节目爆火以后,很多人主动找到他,想要跟他交朋友。“成为爸爸后,不再浪费时间和感情在无聊的事情上。我知道孩子长大了会不需要你,所以在她需要你的时候多在一起吧。”社交递减,就是让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重要的人和事上。与其在觥筹交错中耗费心力,不如多留一些时间来丰富自己、陪伴家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奇妙的植物——光棍树。它只长树干枝条,不长叶子,光秃秃的,如同枯木一般。如果它像其他植物一样,长出硕大的叶子,就会因为叶子的蒸腾作用丢失大量水分,从而无法适应干旱气候。人的能量只有那么多,为了有精力走得更远,有闲情欣赏沿途风景,我们必须割舍一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