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收到粉丝们的私信,说张老师,我家里人高烧不退,口干舌燥,又大量的出汗,问我有没有针对这样高烧症状的方子。 那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清热剂的方子。用于治疗热证,热证在哪里?在里边。所以用于里热证。一谈到里热证,问题可复杂了。 第一、里热既有着气分热,又有着血分热。卫气营血,既有着气分证,又有着血分证。所以这就是两部分内容了。 同时还可以把它分成什么?脏腑有热。比如说心经有热、肝经有热、肺经有热、脾经有热、胃经有热。 而且热还可以分为是实热呢还是虚热呢?比如实热,那就直接清泻;虚热呢?又得滋阴,所以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复杂,所以整个清热剂当中,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给大家一一解释,今天先谈第一部分内容:气分热。 气分有热,那它用的是温病当中的卫气营血的辩证。卫分证我们前面讲过,比如我们前面讲到银翘散的时候,它就是用于卫分证嘛。那么到了气分证的时候,那也就是说已经进入里了。 患者发热了,他不恶寒,表证已除,全部是里证了。所以到气分热的时候,代表性的方子:《白虎汤》。 《白虎汤》这个方子出自于《伤寒论》,是张仲景的方子。张仲景在哪用的它?他讲的是伤寒以后,就是感受了寒邪以后,邪入里了。到哪去了?从太阳经走到了少阳经,从少阳经进入到了阳明经,已经完全进入到阳明经了。 所以既可以用在温病的热在气分证,又可以用于仲景先生所说的伤寒里边的热入阳明。 所以这两个,一个要嘛是温病的,邪热温热之邪在气分,要嘛就是在伤寒论里边的,热入到阳明里边了。 这些问题大家不用过多的纠结,记住它的症状,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症状,怎么用就可以了。 来我们分析,不论是热在气分也好,还是伤寒里面讲到的邪入阳明也好,那它一定是产生热了,所以患者这个时候是里热炽盛。 既然能够用到炽盛,那它就不是热了一点儿,就是热的比较严重,我们怎么知道它热的严重?体温,这个时候就要看体温了。 患者的表现壮热,甚至烧的脸都红了。那也就是说他的体温最起码达到了38.5度以上了,基本上在39度左右,用今天西医的话来讲,就是要吃退烧药了。 由于他的里热炽盛,所以说它的脉象又大又快又有力,脉象是洪数脉。 这么重的热,热邪最容易导致的就是伤津。那么热邪伤了津液以后,津液不能去濡养上窍了。所以肯定就口渴了,想喝水。 热还可以扰神,所以患者就会出现心烦。又烦又渴,这种感觉像什么呢? 就好像炎炎烈日的三暑天,我们到外面去爬山,爬了两个小时没喝一口水的感觉;又好像古诗里面所写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种感觉。所以叫做烦渴,真想拿一瓶子水,咕咚咕咚的灌下去。 热邪充斥于内,就会迫使津液往外边走,所以又会导致迫津外泄。迫津外泄,患者就会出现大汗的情况。 以上就是热在气分,或者说伤寒热入阳明以后,引起的一些列的经典症状。那么把这些症状合起来,用中医的理论去分析它。 在哪里?阳明、气分; 怎么了?热邪很盛。 所以合在一块,我们把它叫做阳明气分热盛。 有了热了怎么办?清热。一定要清泻里热。伤了津了,那一定要把津液补充上。 热病时时刻刻要固护津液。否则到后面就会出现气津两伤。一旦出现气津两伤,津伤了不能濡养筋脉,即使病好了,也会留下阴虚动风之象。 所以大凡热病,必须时时刻刻固护人体的津液,所以它的治疗,有热邪去清热,清热的同时不要忘了固护津液。而《白虎汤》恰恰是清热生津的代表性方子。 《白虎汤》方子如下: 生石膏 50g 知母18g 粳米9g 甘草6 g 白虎汤中的君药叫生石膏。大家一定要注意,你开方子的时候一定写的是生石膏,你千万不能写石膏。你记得在考试的时候,比如说职业医生资格考试等等考试的时候,你也要写的是生石膏,不能写石膏。 因为石膏还有个煅石膏,煅石膏和生石膏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生石膏,辛甘大寒,它是辛味的甘味的,以甘味为主,是大寒之品.而且它入的是哪里?它从归经上讲,归的是肺经和胃经,而肺胃就是在气分,就是在阳明。 所以生石膏这味药物,特别善于清泻阳明经的热邪。同时它是生石膏,它有着生津的作用。 所以生石膏在这,首先发挥它大寒之药性,清热;热清了,烦也就是除了一大半,同时它又能够生津,津液补充上了,口渴也就祛除了大半。 而且生了津以后,烦又祛除了一部分。所以生石膏这味药物,在这个地方用的很漂亮; 臣药用了知母。知母它是苦寒之品,而且质地比较润。我们在讲中药的时候多次谈到了,质地比较润的,常常就有着生津的作用。 生津就可以止渴,止渴就可以除烦,而且它本身是苦寒的,又可以清热,清热也可以除烦。 知母在这个地方,它的止渴除烦的功效,其实是起了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它帮助生石膏清热除烦,另一个呢,它质润可以生津,那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有着滋阴润燥的作用。 方中还用到了粳米,为佐药。粳米那就是比较好的米,吃起来有嚼头,不糙。仲景先生常常用它,它本身有着养胃的作用,同时还有着生津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地方,粳米有什么用呢?固护胃气。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这么重的热邪已经伤了阳明胃的津液了,我们尽管已经用了生石膏和知母给她补充了一些,但是生石膏大寒之品,知母苦寒之品。 寒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所以在这个地方,不仅用粳米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还要起到防止大寒之品伤胃。做到未病先防。 方中还用了甘草。甘草在这个地方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和粳米合起来,益胃和中的,二一个作用,调和诸药的。所以它既是佐药,也是使药。 这就是白虎汤,一个解热退烧的经典方。如果你有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等症状,这个方子非常适合你。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